王兆貴
京劇有一傳統劇目叫《擊鼓罵曹》,劇情取材於《三國演義》,說的是處士禰衡因被曹操輕慢而發洩不滿的故事。年輕時看戲聽書品三國,對禰衡的做派非常欣賞,敬佩他不愧為山東好漢,有骨氣,夠爺們。後來翻閱正史,對禰衡的人生際遇有了進一步了解,心情不免有些沉重起來。
據《後漢書》等史籍記載,禰衡崇尚氣節,才智機辯,但卻恃才傲物,桀驁不馴。他到都城許昌求職時,牛氣衝天,全不把當時名流放在眼裡,能讓他佩服並投契的只有孔融和楊修。孔融比禰衡年長許多,尤為愛惜禰衡的才華,曾在曹操跟前多次舉薦,曹操也想見見他。禰衡一向鄙視曹操,非但稱病不去,還說了不少難聽的話。曹操儘管氣忿,但礙於禰衡的才名,不想殺他。
曹操聽說禰衡擅長鼓技,就召他為鼓史,為宴會的賓客擊鼓。禰衡的演奏別具情態,聲節悲壯,聽者莫不感慨。禰衡上場來到曹操面前時,由於沒按規定著裝,受到現場官吏呵斥。禰衡就當著曹操和眾人的面,將衣服脫得精光,裸身相向,然後慢慢換上鼓史制服。曹操笑著說,我本想羞辱禰衡,不料反被他羞辱。事後,孔融數落禰衡,並說了曹操對他的誠意,禰衡答應去見曹操。聽說禰衡登門謝罪,曹操大喜,令門衛有客人來就通報,且等候到很晚。禰衡卻穿著粗布衣飾,手拿三尺木杖,坐在大營門口,揮杖捶地,痛罵曹操。曹操怒不可遏,對孔融說,禰衡這小子,我處死他就像扼殺鳥雀、老鼠一般。但考慮到這人向有虛名,殺了他,遠近的人會以為我不能容人。現不妨派他到劉表那裡,你看怎樣?於是,就派人馬把禰衡送走了。
劉表和荊州士大夫,先前就佩服禰衡的才名,對他敬重有加,行文議事,沒禰衡的意見定不下來。劉表和幾位文官竭盡才思合擬了一份奏章,禰衡外出回來,還沒看完就撕掉扔了,然後要來紙筆,頃刻成文,且辭達義暢。劉表大悅,更加器重他。可禰衡稟性難移,後來又把劉表給得罪了。劉表情知殺了禰衡,就中了曹操借刀殺人的圈套,蒙受害賢惡名。於是,又把禰衡派到江夏太守黃祖那裡。
黃祖儘管性急,但能善待禰衡。禰衡起草的文書分寸得體,很合黃祖心意。黃祖長子黃射對禰衡尤為友善。他與禰衡同遊時,對蔡邕所寫碑文很欣賞,遺憾沒能抄回來。禰衡說,我雖只看了一遍,但還能記得,只是其中殘缺兩字不知。於是,就默寫出碑文。黃射派人抄回來對照,與禰衡默寫的相同,眾人莫不歎服。黃射宴客,有人送他一隻鸚鵡。黃射舉杯對禰衡說,請先生以鸚鵡為題作賦,為嘉賓助興。禰衡揮筆而就,文不加點,辭采華美。
黃祖在大船上請客,因禰衡說話不中聽而感到難堪,就呵斥了他幾句。禰衡盯著黃祖說,死老頭子,說的甚麼話?黃祖氣惱,想要打他,禰衡罵得更兇。黃祖一怒之下,就喝令殺他。黃祖的主簿一向嫉恨禰衡,即刻把他殺了。黃射赤腳來救,已來不及了。黃祖也很後悔,就厚葬了他。禰衡時年二十六歲,他的文章多已散失。
禰衡就像一顆劃過歷史天空的流星,轉瞬即逝,但他身上表現出來的頑強個性和不屈抗爭精神,依然璀璨眩目,永世長存,具有獨特的文化符號意義。從正史記載來看,說禰衡是個難得的人才,應該沒有異議。禰衡以狂為榮,以狂揚名,與魏晉時期的世風有關。他雖然不在 「竹林七賢」之列,但卻頗具魏晉風骨。禰衡三易其主,終招殺身之禍,實在可惜。古話說,福禍無門,惟人自召。禰衡之死看似偶然,實則早就埋下了禍根。有道是性格決定命運。悲劇的釀成,首先要怪自己狂傲過甚。人有傲骨誠可嘉,敬畏之心不可無。禰衡剛直,不畏強權,值得稱道,可他動輒出言不遜,多有人身攻擊,以己之快製造別人之不快,就不足取了。凡事都有度,止於至善,過猶不及。換個角度看,禰衡狂傲、過激,卻不當死。倘能得遇開明上司,接納他,點化他,砥礪他,定會成長為有造就的英才。曹操等一干人儘管都接納過禰衡,卻未能把「煉才」之心堅持到底。這也告訴我們,從頑石到柱石,需要一個不離不棄的打磨過程。對那些血氣方剛、個性張揚、未經歷練的青年才俊,要多一些提攜、呵護之心,多一些包容和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