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小籠包。 網上圖片
青 絲
製作麵食,自然是北方人更為在行,惟有小籠包似乎是個例外。無論南北各地,凡是賣小籠包的店舖,大都標榜自家賣的是杭州小籠包,反倒是小籠包的發源地上海南翔,名氣沒那麼響亮。推究原因,大概是杭州這座城市更富歷史底蘊,同時也具有想像上的意趣,令人一想起來就覺得溫暖和嚮往吧。
當然了,最具想像樂趣的還是小籠包本身。雖然小籠包無非是麵皮和肉餡的組合,人們對其構成早已是熟稔於心,然而,未吃進嘴前的一刻,猶如艷遇美女,明明知道皮相下面遮蓋的只是紅顏枯骨,可還是會心猿意馬,無法自持。畢竟經不同人手製作出來的小籠包,味道也有著天壤之別。一隻成功的小籠包,麵皮半發不發,口感緊實,肉餡柔韌彈牙,且帶有恰到好處的肉汁。而失敗的小籠包,皮一入口就糜化如泥,肉餡的膻味也是噴薄而出。如果僅是作為一種食物看待,小籠包是形而下的,但若是有了精神期待,小籠包就會變得形而上起來,其迷人之處,就在於它所帶來的未知味覺驚喜。
很多南方人對麵食心有排斥,原因之一是覺得單調,沒有米飯配菜那麼豐富。吃小籠包就不會有此弊端。人們清晨踱到街頭,遠遠就會看到賣包子的小店門口,一摞小蒸籠正在灶上冒著蒸騰熱氣。這樣的場景,在很多城市裡都是相同的,令人看了心頭就會生出一絲親切感來。食客甫一坐定,店家即刻送上一籠剛蒸好的小籠包。小巧的竹屜裡,挨挨蹭蹭地排著十個熱乎乎的包子,下面鋪墊著松針。桌上備有幾瓶調味料,一是用米醋浸泡的碎青椒,另一是用舂辣椒和酒糟製成的糟辣醬,還有陳醋和醬油可供選擇。
食客取一隻小碟,依據個人口味調配好蘸醬,用筷子挾起包子,把上面沾附的松針拈乾淨,蘸上醬,一口一個,快意無比。若是胃口好,還可以叫一碗豆漿配著吃。過去很多小店都會煮一鍋照得見人影子的清粥,放在店堂的一角,誰想喝就自己去盛,免費供應。潤滑的粥水,不脹肚,且又清淡無味,很能襯托包子的鮮美,就著小籠包吃是絕配。近年可能是出於成本的考慮,或為了省事,已很少見有免費提供粥水的小店了。
要把小籠包做好,關鍵是發麵粉。很多小店都是遵循古法,頭一天留下一小團麵,作為老麵種,第二天添入到新麵粉當中,就毋須用到酵母。和麵的時間也有講究,不僅要恆溫,且與天氣息息相關,天冷,和麵的時間就要長一些,天暖則相應減少,具體的掌控,全憑店家的經驗。如此出來的麵皮,質地才會柔韌緊實,用筷子挾起的時候會有墜手的感覺。雖然小籠包並無特別值得推誇的妙味,但最受布衣小民欣賞的,往往也就是這種最貼地氣、坐下就吃的市井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