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894年慈壽初版24分郵票,中縫漏打齒孔,帶天津海軍漢文郵戳。
信封是一種很平民化的用品,而在1948年和1949年間的信封更可以反映經濟史,「當年通脹問題嚴重,寄一封信隨時要3,000萬郵資,所以有時你會見到當時的信封是貼在郵票的上面」。
清改值「紅印花」拍690萬
而在Interasia Auctions的夏拍當中,一枚已知存世僅32枚,1897年大清郵政紅印花加蓋改值小字當壹圓,是次便以690萬港元拍出。該壹圓的紅印花系列郵票,當年因應剛實施的貨幣新面值而需要全新發行,由於日本印刷廠有所延誤未能及時運抵,故此大清政府便在一批未發行的紅印花郵票上加蓋不同面額,推出1897年大清郵政紅印花系列作為臨時郵票。
鄭奕翀指,郵票的珍罕程度很多時是取決於有沒有錯體,印刷是否有錯誤而致,「以1894年慈壽初版24分郵票為例,如果沒有漏打齒孔,就只是價值1元左右;如中縫漏打齒孔,加上發行已經有100年,相信現在估值已超過70萬元」。
另外實寄封其中一個升值原因是其郵戳特色,「以1914年的四海寄英國封為例,當年清朝通例郵戳需以干支代替年份,所以『三年甲寅』又表示為1914年。然而民國時期已經很少地方再用這個郵戳,反而以『民國三年』表示。這個信封上共有罕見的『三年甲寅』和『民國三年』郵戳,可算是干支郵戳郵品中的珍品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