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16年蒙古恰克圖寄張家口的中式紅條信封,以38萬港元成交。
郵品投資當然就不單止只郵票,事實上亦有不少人喜歡玩實寄封。其實實寄封在新中國郵品以外常常出現,鄭奕翀更笑指自己喜歡實寄封多於郵票。「我自己最喜歡的時期是民國的郵品,因為品種比較多。
而相比起郵票就更喜歡玩實寄封,因為當中反映出很多歷史、郵路和經濟史,真正值得收藏」。其中1916年袁世凱稱帝時38天的郵戳和信封集,就以23萬港元成交。可見部分有民族情意結與記載了地區歷史及文化的郵品,也開始受到市場關注。
再現消失的國家名
內蒙古有個叫「烏蘭巴托」的地方,位於高原中部,是蒙古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交通中心。鄭奕翀說在中國古代的實寄封中,不論你多努力,也不會見到「烏蘭巴托」這4個字,因為它的前身名為「庫倫」。「當你收藏實寄封時,你將發現很多已經消失了的國家名。中國實寄封的市場才剛起步,價值不停升,前星期上海蒙古郵封拍出300萬人民幣,兩年前才值20萬呢」。
記錄郵政系統發展
另外,由Interasia Auctions舉辦的內地與香港郵珍拍賣會方面,其中一組五項之台灣早期實寄封更以破紀錄價1,160萬港元拍出。這五項1884年至1885年實寄封,原本由日耳曼Oldenburg侯國大臣家族子嗣擁有,全部寄自台灣南部海關郵政部門,再經由中國廈門轉寄,乃記錄台灣和跨台灣海峽郵政系統發展的重要文物。當中均分別帶有寄發地「打狗」(現稱高雄)或臺灣府(現稱台南)海關郵政部門的手印郵戳。可見若該地方已改名或已刪除,舊有的蓋印便顯得特別有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