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安化樓 。 網上圖片
陳曉鳳
提起公社大樓,讓人憶起「住房共產主義」時代。
上世紀50年代末,北京用十大建築的「下腳料」建造了一批民用建築,其中有三座被稱為「公社大樓」的民居。 三座公社大樓分別是:東城的北官廳大樓,西城的福綏境大樓及崇文區的安化樓。它們的建築特點,一是體現了集體主義精神;二是非常堅固,成為「人民公社精神」在城市的試驗。大樓由幾位頂尖建築師負責設計,按照共產主義精神住宅的思路,樓裡設有食堂、托兒所、俱樂部,卻沒有私宅廚房。
那時北京人多住在大雜院破舊的平房裡,「公社大樓」就特別引人注目。建造大樓的消息傳開後,引起很多百姓的遐想。北官廳大樓建造的時候,著名作家史鐵生剛上小學二年級,聽了老師對大樓共產主義生活模式的介紹,他無比嚮往,長大後還以那段童年憧憬寫下了一篇美麗的散文。
當然不是人人有資格住進大樓。那時入住公社大樓的條件,一是得有北京戶口;二是得在文教衛生系統工作,還得有相當的技術職稱。其實,那時大樓住戶中最大的「官」,也就是馬戲團副團長、技術部門的處長、軍隊正團級幹部等等。不過他們能付得起每月兩塊錢的「昂貴」房租,那時北京普通百姓月工資不過五六塊錢,平常的月房租不過幾毛錢。
有人回憶,剛搬進公社大樓時,覺得像住進了「天堂」:「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還有電梯。那時安化樓的大廳明亮氣派,鋪著紅色花格方磚。每到周六晚上,穿白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員就挨家挨戶登記居民星期天想吃什麼。俱樂部有圍棋、象棋、乒乓球案子,文革前安化樓的俱樂部就有了一台黑白電視,5分錢一張票,每天晚上俱樂部裡都坐滿了看電視的居民。 每到周末,俱樂部還舉辦舞會。最讓老居民留戀的,是那時能放心把家門鑰匙擱在鄰居家。
隨著時間的流逝,公社大樓的居住條件已經遠遠落後於北京現代居民社區。為了改善居民居住條件,2001年北官廳大樓被拆除了,福綏境大樓也清出了所有居民,成為單純的保護性建築,只有安化樓現在還住著居民。有專家認為,要保留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築,才能有城市歷史記憶。
不久前的一天,我來到安化樓。中規中矩、高大方正的大門前,坐著兩位著紅色志願者服的值班大媽。剛住進來的時候,她們風華正茂,現在都已80多歲了。老人們說,當年,安化樓的地面每天用鋸末清掃,地磚閃閃發亮。有位老人指著周圍的樓房說:「當年,安化樓的周圍都是一片破平房。那會兒站在安化樓往北一看,一眼望到北京站!一有防空演習,這棟大樓的樓頂都得拉起防空警報。方圓多少里,就這座樓最高!」隨著時間流逝,安化樓早已失去「特權位置」。居民們在樓下悠閒地下棋,鍛煉,聊天,對他們來說,安化樓不過是個安居之處而已。
望著滄桑的大樓,我問大媽:「你們覺得在這兒住得還好嗎?」大媽欣然說:「挺好的,我們可不願意搬遷!這兒老鄰居關係都好著呢!在公共廚房做飯,大伙聊聊天,透著親熱。誰家有了好吃的,都會想著給別家嚐嚐!」
我走進安化樓,大廳的地面牆壁都已破舊發黑,早看不出當年的堂皇。大廳中人來人往,電梯雖已顯得狹窄簡陋,卻仍充分發揮著作用。我拐向步行梯拾階而上。眼前的景象令人吃驚。台階上積著厚厚的污垢與灰塵,隨處是亂扔的垃圾。寬大樓梯依稀能看出當年的氣派,現在卻已殘破不堪。
樓道裡公用空間的寬敞程度,是當代民居建築中少有的。拐角的空間甚至能放一張乒乓球枱子,或者放幾張麻將桌。但是又髒又亂,隨意拉起繩子晾曬著床單衣物,到處堆滿了雜物。從舊沙發到舊櫃子,從年久失修的自行車到半死不活的盆花,從破紙盒子到閒置的建材,簡直就像一個廢品集聚地。一次街道有關部門清理安化樓樓道,拉走了一百多車垃圾。隨後就有居民去居委會吵架,說是拉走了他家有用的東西。
走在長長的樓道中,眼前漆黑一片,使勁跺腳才會亮起暗暗的燈光。兩邊的各家門口也同樣堆滿了雜物,讓人想起遙遠的桶子樓。每層樓道的天花板下都拉著亂七八糟的電線,各種管道都已老化,一家漏水多家跟著倒霉。需要頻繁維修的安化樓,成為讓房管所頭痛的包袱。
每層都有幾個約20平方米左右的公用廚房,最髒的就是這兒了。走進公用廚房,但見到處結滿油垢,管道線路亂走,牆上貼滿了破紙,到處是顯而易見的火災隱患,其髒亂程度可用「觸目驚心」形容。然而灶眼上依然燉著肉湯,香氣飄蕩在樓道中。有人在精心烹調,有人在公用水池洗菜。各家的煤氣錶及水錶都能上鎖。很多老人無力去公用廚房做飯,只能在家湊和,衛生間及陽台上放著微波爐、電飯鍋等家用電器。
安化樓的公用空間極其髒亂差,居民家中卻是窗明几淨。走進一戶兩居室的人家,房間高大寬敞,佈置整潔舒適。那對住戶夫婦告訴我,他們在這兒住了幾十年。房子有厚厚的牆壁和高高的屋頂,冬暖夏涼。可惜沒有私用廚房,公用空間也無人打掃管理,暖氣不熱,下水道經常漏水。衛生、取暖、燃氣的三大問題困擾樓中居民多年。
安化樓的老住戶與大樓一起變老了,年輕人一自立,就再也不願住在這兒。他們盼著能拆遷,盼著能住上有廚衛、客廳,有優質公用設施及物業服務的現代化小區。很多空巢老人都有「吃飯難」的問題。安化樓的居民多數在60歲以上,很多已七八十歲。從200多戶的平均年齡看,安化樓已是名符其實的「老人樓」。老人們說,能不能幫著呼籲一下,利用公用空間在大樓裡辦個老人小飯桌?我想,如果把安化樓當成一個小型養老社區來打理,可做的事兒實在很多。
走出安化樓,見兩位志願者老人依然在兢兢業業地值班。或許正是從大樓建造年代走過來的人,才能有這種奉獻精神。說起大樓當年的精神,人們依然充滿留戀。那時鄰里和睦,沒人因瑣事打架。居委會主任義務喊電話,一喊就是20多年,一分錢沒收過。
離開安化樓之時,帶著很多遺憾。我想,雖然安化樓被當成公社大樓的「活化石」保存下來,可如果不對大樓進行根本修繕,這種毫無作為的「保存」,必然以犧牲居民生活質量為代價。發達國家不乏仍在使用的老建築,舊歸舊,總是清潔適用。能否借鑒一下成熟經驗,在保護老建築同時,也讓其中居住者的生活質量與時俱進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