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全球航空業去年業績亮麗,不少大型航空公司錄得雙位數銷售增長,盈利可觀。然而這可能只是烏雲壓頂前的一線陽光,油價波動、工會勢力擴大、機票漲價壓力增、資金短缺、碳排放限制等新舊難題接踵而至,航空業要繼續「衝上雲霄」,須先克服陣陣「逆風」。■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鍾洲、張易
近期轟動全球航空業的大事,是美國司法部提出反壟斷訴訟,叫停美國航空和全美航空合併大計,重創它們欲組成世界最大航空公司美夢。司法部指,合併將大大削弱美國民航市場競爭,導致機票價格上漲,威脅消費者利益。
合併大勢所趨 美告別平價機票
航企合併是大勢所趨,油價上升、「911」恐襲後安檢成本急增,美國廉價機票時代已一去不返,本土來回機票平均價格從2008年的351.48美元(約2,276港元),升至去年的378.62美元(約2,936港元)。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航企因應需求下降,紛紛減少航線和班次,藉此讓飛機坐滿,增加收入並削減成本。
FareCompare總裁、機票專家肖恩尼坦言︰「2008年前,乘客佔上風。金融危機後,天秤漸向航空公司傾斜。」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今年7月估計,亞洲航企今年盈利可達破紀錄的46億美元(約357億港元),按年增7億美元(約54億港元);北美和歐洲航企盈利料分別升至44億美元(約341億港元)和16億美元(約124億港元)。
油價倘平穩 有助盈利
然而這無法掩蓋業界隱憂,最迫切仍是油價和宏觀經濟狀況。IATA預測今年業界燃油開支為2,140億美元(約1.7萬億港元),佔總營運成本31%。今年以來平均油價持續低於去年,雖減輕航企負擔,但同時意味經濟增長緩慢,打擊需求。總體而言,即使經濟未如理想,但只要油價相對平穩,仍有助盈利增長。
航空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很多從業員都加入公司工會。近年歐美航空界不時爆發工潮,在今年4至6月,英、法、德機組人員相繼罷工,癱瘓歐洲空運。在美國,航企勞資關係須遵守《鐵路勞工法》,該法例規定雙方集體談判不設固定有效期限,意味若談不攏,將導致漫長、間歇的罷工行動,擾亂公司運作。
長遠而言,航空公司面臨愈來愈沉重的環保壓力。歐盟去年曾表示,有意向非成員國航企徵收航空碳排放稅,惹起爭議後才叫停。然而,IATA已計劃在2020年起推行「碳中和」方案,屆時排放量見頂,不會再增長。有業界人士指方案極不公平,畢竟發達國家航空市場需求已穩定甚至下滑,毋需支付碳排放費用,而發展中國家收入水平持續上升,航空市場繼續高速增長,反要為此埋單。
改良飛機 融資成關鍵
面對種種挑戰,航空業已扭盡六壬尋求新出路。航企通常需進行巨額投資提升產品和服務,以獲得競爭優勢,例如試用生物燃料等環保能源取代汽油。為保持成本效益,航企亦嘗試推出新機種,包括可折疊機翼和提升機體設計、減輕重量等,以降低燃油消耗並增加座位,又或引進高科技產品和技術,減少人手。
由此可見,航企融資更顯重要。目前全球銀行在嚴厲監管下借貸意慾下降,航企需保持高效的現金流管理,維持中期財政充裕,重整長期戰略定位,才可衝出籠罩航空業的厚厚雲層,翱翔萬里晴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