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民革中央副主席鄭建邦。本報北京傳真
從始終諫言在一線的促統「老兵」 到掛職地方政府,從兩屆全國人大代表到兩屆全國政協常委,如今身為民革中央副主席的鄭建邦本色不改:從問題入手,從理論著眼,關心民生,坐言起行,從關愛抗戰老兵到向中央獻策諫言,家國情懷熾熱濃烈。在9月3日中國抗戰勝利68周年前夕,鄭建邦接受本刊訪問,他指緬懷歷史是為面向未來,他更清晰描繪了新形勢下民革對台交流新思路。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王曉雪、何凡、凱雷
1989年,年僅32歲的鄭建邦進入民革中央聯絡部,主要負責對台灣工作事務,24年間職務的變遷,促統「老兵」的身份未變,在談及民革涉台工作時,鄭建邦識見深刻,對兩岸和平統一、經貿文化交流以及共同保釣等議題頗有見地。
2014年是黃埔軍校建校90周年,2015年則是抗戰勝利70周年,而當前海峽兩岸紀念抗戰熱已悄然升溫。對此,鄭建邦表示,民革正在考慮如何在兩個重要節點上有更好的紀念方式,「這是非常值得紀念的歷史契機,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之後,習總書記提出要實現強國夢、中國夢,我們緬懷歷史也是為了面向未來,在新的歷史時刻來回顧黃埔軍校的歷史,回顧抗戰的歷史和經驗,對我們今天和明天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兩岸有共識 精神當繼承
早在十年前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時,民革中央就向中央提出了關於隆重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的提案,得到全國政協和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並將該提案列為重點提案。
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民革中央又提出相關提案,同樣受到高度重視。鄭建邦說,「當時我們提出了好幾條建議,中央後來都採納了,也被評為2011年全國政協的重點提案。在抗戰勝利70周年到來之前,民革中央還將提出重要建議給中央,並將參與相關重要活動。」
鄭建邦表示,在抗戰歷史上,兩岸有很大的共識,這是我們兩岸中國人共同的財富。對於兩岸長期分離而造成的一些政治分歧,他強調,「關鍵是我們現在要求同存異,求同化異,把中國人的共識發揚光大,並作為精神財富繼承下來傳諸後代。」
對台工作有成效 與台政要達共識
今年5月,鄭建邦率團赴台灣訪問,並在高雄舉辦第四屆兩岸青年文化創意產業論壇。此次赴台,鄭建邦一行先後拜會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和吳伯雄。令人欣慰的是,交流中,台灣政界不少要員都與鄭建邦的看法一致。
「雖然我們在政治立場上存在差異,但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景,對祖國走向統一的目標、信心是一樣的,且都有迫切感。」鄭建邦表示,「談到兩岸政治商談時,連戰和吳伯雄都說,這是繞不過去的,我們必須面對。吳伯雄還說,以我們中國人的智慧,這些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我聽了以後很高興。」
多年來,民革與台灣各方面的交流非常頻繁,「我們這次到高雄,來了130多位各地的基層民眾,他們自己掏腰包,請我們這一行20多人吃飯,大家都像一家人一樣,連他們的召集人都感到很驚訝,沒想到來這麼多人,大廳裡滿滿的。」鄭建邦高興地說,這些年我們在台灣結交了大量朋友。
建立互信基礎 直面政治議題
「在涉及到政治對話的問題上,有一部分台灣民眾會有一些思想上的顧忌。」鄭建邦表示,兩岸目前仍處在政治對立、軍事對峙的狀態,但要看到,當前兩岸的和平發展已成為不可阻擋、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在蓬勃向前發展過程中,政治議題不可迴避。
對此,民革中央就提出,兩岸應商簽中止敵對狀態,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鄭建邦去年在政協大會上代表民革中央專門做了發言。鄭建邦的發言引起島內的熱烈反應,《自由時報》更刊出半版報道。「這表明了島內的民意,大家都希望和平,這是民心所向。」
對於兩岸政治議題,鄭建邦認為,雖然目前仍主張先經後政,先易後難,但這不是機械的理解。只要雙方拿出誠意,真正為台灣和大陸人民的長遠福祉著想,這些問題都可以逐步解決。他強調,「兩岸最重要的是有互信基礎,兩岸的共識越多,和平發展的前景就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