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材料科學聽似非常沉悶,原來十分有趣。《Stuff Matters》一書作者Dr Mark Miodownik(下稱繆博士)接受Discovery頻道雜誌訪問,令人對材料科學完全改觀。
首先是童真的一面。這本是個物質世界,都市人也汲汲於追名逐利,但對身邊的實質物料卻很抽離,每天彷彿只用腦生活,很少著意去感覺四周的材料。反觀嬰兒對一切材料都極有興趣,不是用手摸就是用口咬。繆博士對材料也有童心的熱情,他跟朋友吃飯,一坐下就忍不住要摸摸桌子,看是甚麼材料造的,常給朋友罵。
物料的演變對世界文明其實影響深遠。繆博士提醒我們,人類文明進化的階段,就是用材料來劃分的,比如石器時代、鐵器時代等,較近的,就有代表維多利亞時期工業革命的鋼、標誌二十世紀的塑膠和碳纖維、以至啟動這數十年資訊科技革命的矽。物料研究對未來都市發展也舉足輕重,博士心中的理想未來都市像個森林,這不是指綠化,而是將來都市的基建和設施,都會用上能夠「自行修復」(self-healing)的材料造成。到了那一天,不會再有危樓,因為到時的三合土都能自我縫合,建路的材料也會自行修復更生,甚至沒路也能自動長出一條路。屆時的城市建設和觀念,必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醫學也極可能朝這方向發展。今天很多外科手術已用上各種創新材料作支架或植入物,將來或會發展到一個階段,無論怎樣嚴重的創傷和斷肢,在各種能跟人體器官順利整合的物料幫助下,可能兩三下手勢就治癒了。從此或再沒人要受頑疾殘障之苦。
繆博士還提到人與物料的感官關係和互動。比如瓷餐具,又貴又易碎,乾脆用便宜又堅固的膠或金屬算了,但多數家庭和飯店都仍堅持用瓷器用餐。又如薯片,賣點是「脆」,好味而不脆的薯片,吃時的享受就大打折扣,所以生產商除了加強薯片的脆度,還用上特別嘈吵的包裝物料,用聽覺誇大「脆」的快感。物料背後,原來很多學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