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九月新學年開始,城中有兩大話題。一是有小學教員在暑假期間,涉嫌以廣府話最惡毒的粗口在鬧市辱罵警察,餘波尚未平息。一是大學生「小學化」,香港終於出現「新一代」的大學生,首天上學要驚動到爸爸媽媽「陪太子讀書」,或作「開路先鋒」讓不辨南北西東的娃娃不會「摸錯門口」;或在校園「等放學」,侍候王子公主「打道回府」!
有了這「震撼人心」的花邊新聞,那麼學生在開學日自殺就變得「太平常」了!反正一年春夏秋冬都有學生自殺,傳媒和讀者觀眾都麻木了。
常言道:「千古艱難唯一死!」筆者年事漸長,對這個「傳統智慧」有了新的體會,今時今日,在二十一世紀的香港,倒似乎應該說:「千古艱難唯認錯!」報載一個中學生為了給母親薄責說了謊,兼罰抄《三字經》,竟然在房中上吊喪生!類似的大中小學學生自殺,通常都是做錯了甚麼雞毛蒜皮的小事,然後受了甚麼人薄責,然後就跳樓或吊頸。
於是,筆者又領悟到新的「智慧」,現在香港為人父母者,對子女只可以打、不可以罵。何解?
你對寶貝兒子金叵羅施行體罰,拿戒尺藤條打了幾下,頂多給忤逆仔報警告你虐待兒童。你受了教訓,以後不動粗,於是你寶貝兒子不會因而受到精神傷害,父子相安無事。至少,筆者近一二十年都不曾聽過有年輕人為了給父母打了十藤八藤便去跳樓。若你吃豹子膽,未跟香港各大學的心理學家學過與子女溝通之道,竟然責罵了心靈脆弱的大少爺,下場可能是最高懲罰的「白頭人送黑頭人」!
聽說現在中小學的「德育課程」有甚麼「生命教育」,結果卻是大中小學生都認為自殺是處理生活上各種難題的一個「可行方案」。
近年看到年輕人為了些須小事而自殺的新聞,如要寫點評論,總是聚焦在死者的「不孝」。有一位朋友甚至說,年輕人為了小事而自殺,倒不如早點死去為佳。這個說法非無道理,只是不適宜在死者家屬面前講。如果活到十八、廿二,才為了爸媽罵幾句便跳樓,一事無成而死,改為提早在小學時死掉,爸媽付出的愛護和養育就少了一大截。
筆者在香港受教育,是經歷過升中試的一代老人家,那時小六學生要考中、英、數三科,然後按一天公開試成績的高下決定選擇中學的次序,競爭當然比較激烈。成績不理想的話,還有可能要參加個別中學的入學試,有第二、第三,甚至第四個機會。
當年的考試範圍包括一些中文的成語和諺語,因為沒有既定範圍,所以考生都要多讀多記,避免給陌生的成語諺語「考起」。那時,必須要學:「死有輕於鴻毛,有重於泰山。」近年,香港勇於自行了斷的年輕人一般都沒有學好中文,一輩子都沒有學過這些中國傳統的民間智慧。
甚麼「生命教育」,實在靠不得住!
要減少學童自殺,應該重新灌輸正面的價值觀,讓小學生在中文課多背誦成語諺語。知道泰山鴻毛之別,加上死了還要得一個「不孝」的惡名,或許還有點「阻嚇作用」,讓這些無知的娃娃「停一停、想一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