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禎兆
宮崎駿說過,親子關係是他很關注的題目之一。看他的動畫,不難見到以上的關懷——以及他對「家長心態」所持的立場,這一點在《崖上的波兒》(二○○八年)甚為明顯。
《崖》裡沒有什麼大主題,或蕩氣迴腸的啟示,但作為家長細看,不難見到內裡的重要訊息。故事講述波兒為人面魚,游到岸邊被玻璃瓶卡著,得到五歲的宗介拯救並守護,繼而愛上他。去到最後的一幕,是波兒決定要做一個百分之一百人類,這生也和宗介一起。然後,便是難忘的一幕:家長商討決定是否可行,然後為他們盤算未來的問題(因為波兒要變人類要付出代價且不能回頭)——只有五歲的他們戀愛了,但十五歲的他們還會繼續嗎?他們真的能一生一世嗎?作為父母,他們該怎樣給意見,或者是否真的容許這件事發生呢?結論是,他們相信他們的決定,讓二人「共諧連理」。
積極不騷擾,是宮崎駿想說的。日本的小孩很獨立,很有秩序,一切與「信任」有關。五歲時的愛情抉擇,在現實世界裡似乎真的不能盡信,但這樣極端誇張的情況,在《崖》裡只被描繪得平常不過。我想起細田守的《狼的孩子雨和雪》(二○一二年),也是關於半人半動物的角色,與人類相戀的故事。當中媽媽與人狼結合,生了兩個小孩——雨和雪。但不久狼爸爸去世了,只剩下一個不懂養狼的媽媽。十歲時,雨(弟弟)決定走進森林,繼承森林之王的衣缽,看顧山頭上的生物。媽媽起初不願意,說雖然對狼而言,十歲已是成人;但對她來說,他仍是個孩子。後來,雨終於出走,媽媽接受了,因為在夢中看見人狼的丈夫,安慰他說雨應該沒有問題。之後媽媽還住在山中,偶爾聽到狼叫,心安地微笑。
在這兩齣電影中,也足見「放手」的育兒之道。片中孩子未到人間認可的「成熟」年齡,但行為卻予人信心,就算未能歸納為民族特性,也可以電影劇情為鑑,令人反思適度「放手」及「信任」,其實不是關乎孩子的年齡,而是來自父母尊重兒女的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