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偉
「佔領中環」發起人戴耀廷昨日表示,將在10月及11月期間舉行第二輪商討日,邀請22個政黨和團體,自行在不同地點邀請市民商討普選辦法的重要原則。戴耀廷指整理好討論資料後,會在年底邀請參與過商討日人士,或簽署了「佔中」意向書的人參加電子投票,決定哪些是重要原則云云。如果說第一輪商討日還要裝模作樣一番,在報名者中抽出一百人來參與討論,第二輪商討日可以說是擺明車馬的「私人派對」,由反對派外圍組織撒豆成兵拼湊人頭,其他人根本沒有機會參與討論,甚至連電子投票都只是「佔中」支持者「專利」,試問這樣的商討日有何代表性可言?
「佔中」第一輪商討日,六分之五的參加者都是來自反對派政黨及團體人士,餘下的一百人也是從主動報名者中抽出,當時被輿論批評為參加者全部是「自己友」,失去了廣納意見的意義。於是戴耀廷在第二輪商討日中使出了易容喬裝的伎倆,表示不只找反對派政黨參與,更邀請不同界別的團體出席,令商討日更加多元化云云。然而,這些政黨和團體是什麼?當中原來包括民主黨、公民黨、學聯、教協、保衛香港自由聯盟、土地正義聯盟;還有社總以及一些露宿者、失聰人士、婦女的組織;亦有來自文化、金融、專業界人士。表面看來,參與的團體來自不同階層界別,但實際上卻是換湯不換藥,都是來自反對派外圍或友好組織,核心的都是那一批人。
民主黨、公民黨自不消說,學聯現時已儼然成為了反對派的「衝鋒隊」,更多次利用學生組織的身份便利,在各大專院校宣傳「佔中」;保衛香港自由聯盟是由教協理事韓連山等幾名激進人士組成,毫無代表性可言;土地正義聯盟則是一班逢發展必反,阻撓新界發展的社運人士成立,正義也者只是自吹自擂。而社總由工黨立法會議員張國柱掌控,一些支援弱勢的團體,基本上都是社總、民主黨、民協、街工等反對派政黨控制,代表這些團體參與商討日也是同一批反對派面孔。至於所謂專業界別人士,就是幾個在《蘋果日報》、《壹週刊》專欄的基金經理或金融從業員,在業界並沒有代表性;還有自稱文化界人士,主要就是演藝學院講師陳慧等人,她過去積極參與反對派的政治行動,更是「佔領中環」首批參加者之一,被反對派稱為「佔中十死士」,她竟然就是文化界的代表,這樣的「多元化」組合確實令人嘖嘖稱奇。
戴耀廷提出的「山寨版」商討日,自稱理念是來自耶魯大學Bruce Ackerman教授和史丹福大學James Fishkin教授的相關著作,但兩人的原意是讓社會人士去了解不同觀點及聆聽其他人,令政策更加完備,關鍵是兼聽各方。但現在的「佔中」商討日表面看有不少政黨、團體參與,但實際上都是反對派的外圍組織、衛星團體,不過是同一批人換了不同的頭銜而已,這樣商討出來的結果可想而知。既然這樣又何必花這麼多的金錢、時間搞一場大龍鳳出來,結果還是掩飾不了「一言堂」的反民主本質。這樣一個偏聽的商討日只是反對派自編自導自演的鬧劇而已。
不過,其實戴耀廷等人也是逼不得已,「佔中」發展至今形勢並不樂觀,最初提出的一萬名中產人士「佔中」泡湯了,在校園招兵買馬也處處碰壁,在社會上更是乏人問津,最終還是要依靠反對派的政黨團體,靠他們進行地區動員,並且發動一批衛星組織出來為「佔中」鼓氣打勁,反對派要玩弄撒豆成兵的把戲,說明「佔中」已是失道寡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