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小時候去燈謎會見識,有一題謎面是「文教失宣」,猜中國地名,謎底是「武昌」,同一個場合又有另一謎的謎面是「武昌」,猜一四字成語,答案自然是「文教失宣」了。
上小學的時候,教科書說武昌、漢口、漢陽合稱武漢三鎮,其實那個時候三鎮早就合併為武漢。一如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小時候所知是「雙子城」,由布達和佩斯組成。近代建築發達,有跨河大橋,甚麼雙子城、三鎮都不復存在。如我們香港,甚麼香港島、九龍半島都由海底隧道連接,兩片陸地等於合成一體。
早上「聽」電視節目介紹越南美食,主持人如常講解越南曾經是法國殖民地,所以越南食製多有法國風情云云。這個說法四平八穩,但是心裡面有少許納悶,如果電視台的資訊節目經年累月只講這個常識,未免片面。電視屬大眾廣播媒體,理應發揮三大功能,即:資訊、教育與娛樂,當然今天許多電視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責任,非但沒有教育群眾,反而散播謠言的比比皆是。這樣只講部分歷史,恐怕算是次等教育。
今天越南北部地區,自古就是中國的「郡縣」,稍讀歷史當知秦代已納入版圖,漢代屬交州。此後離離合合,情況跟今天朝鮮北部差不多。朝鮮北部亦自古是中國的郡縣,漢代屬幽州。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之前是中國藩屬,清末中法戰爭之後才「易主」。法國殖民者為了割斷越南與中國的關係,推行拼音文字,取締中文以及喃字(越南人根據中文方塊字自造的越南文字)。至於朝鮮的彥文,則是當政者為推廣教育而創。
香港每年教育經費不菲,但就是「武昌」(文教失宣),時下年輕人的中國文史常識薄弱,實在得人驚。隨著香港與海峽兩岸各層面的交流日趨頻繁,可以預見我們的年輕人與內地及台灣朋友接觸時,會給人家瞧不起。
近來我越來越害怕「考校」年輕朋友的文史常識,我會擔心我的心臟負荷不了這種刺激。我三家姐許多年前告訴我,曾經問幾個年輕同事,是否學過甚麼詩,當中一個算是最優秀的女孩問:「是不是『春花秋月何時了』那些?」我姐對我發牢騷說:「怎麼詩詞都不分了!」我便安慰她說:「廣義的詩,包括不同體裁的韻文,詞是詩餘,將南唐後主詞當成是『詩』也不算大錯。」
今年夏天與一班年輕人吃飯,座中都是在上大學的小朋友,我又多事問他們學過些甚麼詩。當中一位大男孩問:「是不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那些?」我的EQ應該算甚有長進,當下笑說:「這是散文,不算詩。不過能記得這文也不錯呀!」
各位看官,如果閣下有子若此,是否會心痛多年以來供書教學的真金白銀?稚子何辜?文教失宣若此,我們這些知道何謂詩詞的人,是否太過不合時宜?
作者郵箱:samkspoon@yahoo.com.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