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羅湖橋」令《橋》作者勾起去國辭家的哀傷。資料圖片
——卷一結構劃分之二
閱讀理解之所以成為「死亡卷」,在於文章章法的千變萬化。面對同一篇文章,切入點不同,結構劃分的結果便不同。如此,對於一些考生來說,或會無所適從。更重要是,結構劃分一錯,內容大意必錯。因此,結構劃分是內容大意取得的關鍵,不可不慎。所謂「同一文章,不同結構」的文章,情況其實頗普遍,考評局於2012年文憑試所選的篇章,便是一例。
無論面對何種文章,「情與理」必定是文章的主軸,敘事只不過是手段。考生只須通過分析題目,抓緊文章的線索與「情理」,結構便一目了然。為讓同學對考評局的出題模式有更深入理解,下文以2012年文憑試閱讀卷曾敏之的《橋》為例,說明「同一文章,不同結構」的情況,同時點明結構劃分的原則。
串聯關鍵字 要旨即到手
首先,篇章以《橋》為題,已明確指出「橋」應為文章的主要線索。故考生應先於文中找出所有與橋有關的內容,再將之串連,便可掌握文章要旨。通過閱讀,考生應可找出文中不同的「橋」:
1. 「故鄉平橋」:表達對童年的懷念;
2. 「江南名橋」:抒發對祖國的緬懷;
3. 「羅湖橋」:點出作者年輕時曾有追尋理想、報效國家的熱忱。同時,也勾起曾歷經的劫難,去國辭家的哀傷;
4. 「中環天橋」:抒發作者雖因而感到驚歎,更添「雖信美而非吾土」的感慨;
5. 「跨海大橋」:讓作者聯想到溝通聯繫之意,以表達對家國連繫的期盼。
如考生能依上述原則抓緊線索,便不難理解文章採用典型的文章結構,以橋為經,敘述人生不同時期的事跡,貫穿生命不同階段的回憶和感受,並抒發家國之情。當考生緊扣文章重點,劃分結構便輕鬆得多。
根據上述技巧,《橋》一文的結構將有兩種劃分方法。
第一種劃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至第三段;
第二部分:第四段至第五段;
第三部分:第六段至七段;
第四部分:第八段至第十一段;
第五部分:第十二段至十三段。
第二種劃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至第三段;
第二部分:第四段;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第七段;
第四部分:第八段至十一段;
第五部分:第十二段至十三段。
兩者的分別在於對第四段至第七段的劃分。究竟是何因素令劃分結果不同?
其實,在於切入點不同,即取的線索不同。第一種劃分以「感情」劃分,點出對兩地、對友人之情,作出今昔之比。如第四段「記得離開朋友們的時候……感情都寄託在詩裡面了。」、第五段「分飛的朋友有的重聚……我幾乎帶著一種淒然欲涕的感情來回憶他們。」
第二種劃分以「敘事」劃分,扣緊時空遷移,分別是「內地」及「香港」兩地。如第四段「如今髮已星星,卻又重踏羅湖橋頭來到香港這個地方。」、第五段「我重到香港之後」、第六段「我既然來了」、第七段「香港有六十一條天橋」。
總之,敘事抒情文的結構劃分,要麼「敘事」、要麼「情理」,有何難哉? ■謝世杰 資深中文科教師
作者簡介:「愛智慧.好詩書.擅思考」。福建中學(小西灣)中國文學科科主任。熟悉公開試考評模式與評核準則。
學校簡介:福建中學(小西灣)是全港唯一一所在中文科採用完善自編教材的學校。整套教材由初中至高中一共10冊,並配以寫作及口語課本,是一套高度切合學生需要的教材。該校中文科教師師資優良,多位老師獲獎,更獲邀至兩岸等地作分享交流;學生於中文科的成績更錄得連續數年9級增值。
■預告:下期專欄(6/11(星期三))將探討「卷一字詞推敲之一」。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