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老師肩負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資料圖片
——儒家系列之師生篇
中國五倫,並無師生一倫;唐君毅先生把之歸入朋友,大概是傳統中並無六倫之說,朋友一倫較為接近。師生關係的特點在文化承傳、迷津指引;這兩點,朋友一倫難以涵括。
文化承傳,狹義指韓愈所說的傳道(道統品德)與授業(學業知識),廣義而言泛指一切文娛康體活動的教與學。論語云:「雖小道(微小技能),必有可觀者焉(值得觀賞之處)。」筆者早年擔任籃球教練,略有所悟;籃球不單有強身健體、促進社化之功;更有令頑石點頭、愚者開竅之效。這是很多過來人經驗之談,外圍者不知而已。
薪火相傳 先燃己後亮人
薪火相傳,不單是從老師手中接過火把,又把之原本的傳遞下去;而是以老師的光芒先點亮自己,然後又去點亮他人。前者只是信差工作,火把與自我疏離,不足以言承傳;後者方是文化大業,於己終身所托,薪盡火傳。
薪火相傳的更高理想,是承繼者把上一代的智慧加以統整轉化,方才承傳下去。這樣交出去的火炬,方能照得更亮、更遠。中國人的師道,並不囿於門戶之見。《碧血劍》的一代宗師穆人清,但聽得老友木桑道人肯傳授徒弟袁承志暗器、輕功兩門絕技,馬上厚著面皮的叫袁承志叩頭道謝,惟恐老友反口。囿於門戶之見,文化技藝只會一蟹不如一蟹,至終消失於無形。筆者早年教授籃球,嘗試融合技藝與文化;基本技術源自中學恩師鄭養剛、籃壇著名教練張泰榮;戰術理念卻來自與籃球毫不相干的李天命和金庸。從兩位先生的著作之中,意念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如李之棄繁瑣重實效、金之重劍意不重劍招等,都可加以轉化,即炒即用。
「可造之材」評語 永記於心
迷津指引,是師生一倫的另一特點,這即韓愈所說的解惑。雖說,迷時師渡,悟了自渡;但少年15歲,有誰能自渡困厄呢?這一點,筆者很有感受,中三留級那年,人在谷底,自信盡失。第一次派成績表,班主任譚松壽老師在評語欄寫上「可造之材」(A promising student);這一評語,據老師多年後對筆者說,那是他在校長的反對下堅持寫的。這點堅持,就成了救生圈,把筆者從陷溺中浮了上來。自此之後,無論自己如何不濟,總像聽見老師在旁打氣:「你的敵人只是自己,並無他人。」一語窩心,點亮一生。
另一位叫筆者感激的是蘇穎睿老師。當年,老師赴美攻讀神學,對筆者這個問題學生仍不離不棄;筆者無論遇到甚麼問題,事無大小,悉以煩之。然而,老師總是以書信、以誠愛開解、啟悟;這份恩情,終身不敢、也不能忘懷。縱使後來,筆者對人生有另些看法,與老師的期許有點落差,但這絲毫不減筆者對他的敬意。師生恩情,不因時間而褪色,歷久彌新。去年校慶,筆者在晚宴中看到老師,也知道他的一點家事;那刻,真想向他說,筆者心中仍然多麼敬愛他,給他一點安慰。可是,一見到恩師,自己又笨拙起來;心有千千結、千千刺,不知從何說起。最近,老師再度離港赴美,心中湧起一陣惆悵;但願他在彼邦,生活淡中有喜,濃出悲外。
這些年來,筆者重視師道,對直呼老師其名的人有點反感;可能是在潛意識中,深深的隱藏對這兩位老師的敬意。 ■圃丁
作者簡介:現職中文教師,大學畢業之後,全情投入教育事業之中,一晃眼30多年。知命之後,回歸中國文化;躬耕校園一隅,推廣儒道,自得其樂。
■預告:下期「儒家系列之夫妻篇」將於10月30日(星期三)刊登。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