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章的名詞或短句均有深層意思,足夠讓讀者沉思大半天。 資料圖片
新高中文憑試經歷兩年,閱讀卷的出題形式與會考閱讀卷其實有不少相同之處,這些題型頻繁出現,可見是考評的其中重點。了解題型,對我們閱讀時找重點有重要幫助,同時也可有更明確的溫習方向。
上期(10月2日見報)跟大家分享過,段落大意是近年試卷中的常見題型,而且出題方式逐漸穩定,例如會考2010年及2011年的第一篇都是論說文,而段落大意的答案往往要求同學說明「以甚麼說明手法/論證手法,說明/論證某事」。至於文憑試2012年及2013年的第一篇都是敘事抒情文章,段落大意要求同學說明該段「記敘甚麼事,抒發甚麼情/說明甚麼理」,可見答案由兩部分組合而成。從答題模式看,處理段落大意,正確辨認文章文體是重要一步。
解釋詞句深意 常涉比喻修辭
另一種經常出現的題型,要求同學解釋篇章中的名詞或短句的深層意思。這類題型,往往選擇本身有意思的詞語或短句,同學除要正確解讀它們的本意外,還要指出其在文章的真正含意。例如文憑試2012年第一篇第十題,要求學生解讀篇章以「橋」為文題的寓意;2013年第一篇要求學生解讀「瓊漿」和「糟粕」的文意,第二篇第十一題要求學生解讀金屬的不同特性代表凡夫的哪種特質。以上兩道題目,我們都知道作者在當中運用比喻手法,必須了解本體和喻體之間的共通點,才能作答題目。例如2012年的「橋」,我們知道橋的本質就是將兩個地方相連接,而文章內容又涉及香港和內地,加以合併,就能得出香港與內地之間的連繫,文章重點是家國的關係。
用既定立場 評作者自身
第三種常見題型要求學生用作者文中的立場,評價作者自身或其他類近篇章。例如會考2010年第一篇第十題,要求學生用作者對「諷刺」、「自嘲」的定義去評價《世說新語》的選段;同年第十四題要求學生評價作者自己是否能做到「自嘲」。兩道題目都要學生正確解讀段意,然後靈活運用。作答時,宜明確指出作者的看法,然後將作者的定義套用於需要評價的內容上,就能得出結論。此類題型在論說文中頗常見,例如會考2011年第一篇第十題便需要學生解讀文中魯迅對「孝」的看法,並以其觀點評價吳猛的孝行是否合情理。
最後,另一種常見題型是分析文章的修辭及寫作手法。會考2010年第一篇第十二題,要求同學評價「膚面的」應否改寫成「表面的」;2011年第一篇第一題要求學生分析魯迅描寫人物的寫作手法。文憑試2012年第一篇第六題要求學生分析兩段描寫橋的文字的描寫手法有何不同;2013年第一篇第九題和第十題則屬承接題,同學要先在第九題正確分析兩組段落運用何種寫作手法,然後在第十題作出解釋及說明。作答此類題目,最佳方法還是同學在應考前熟讀各種修辭及手法的定義,深入了解各種語文知識,要燃燒火焰,有時還是需要先把瓶子好好填滿的。 ■羅穎妍老師 風采中學
作者簡介:曾分別於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修讀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和碩士課程,現於風采中學任教中文科。
學校簡介: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由余風采五堂會贊助,坐落新界北區,於2002年創立,提倡「品學共融」,並以「風、度、采」為校訓,期以教育專業及創新精神,凝聚家長及社會力量,建立一所不斷求進的學校,培養新一代成為主動學習及具責任感的良好公民,充分發揮個人潛能,為社會和國家作出貢獻。學校亦期望通過教育研究及實踐探索,為香港的教育模式提供新經驗、新突破。
練習問題
文中最後一段,作者提到「要燃燒火焰,有時還是需要先把瓶子填滿的」,當中「燃燒火焰」和「把瓶子填滿」是甚麼意思?
參考答案
「燃燒火焰」:評價寫作手法;「把瓶子填滿」:熟讀各種基本語文知識,例如各種修辭和寫作手法的定義。
■預告:下期專欄(30/10(星期三))將探討如何應對閱讀卷的文言文。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