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年老夫婦已將當年的激情化為恩情。 資料圖片
——儒家系列之夫妻篇
中國人說的夫妻一倫,內涵有兩個特點:一是合二姓之好;二是激情之轉化。
婚姻,不獨是二人的結合,而是家族的連繫。是故,發囍帖者,是新人的父母,而不是新人自己;設婚筵者,也是父母,不是新人。這不純是形式問題,而是文化問題。
文成公主嫁吐蕃 促藏漢融和
合二姓之好,消極的說,是維繫兩個家族的和平;積極的看,是促進兩個家族的文化融合。唐貞觀年間,唐太宗實行「和親政策」,把文成公主嫁往吐蕃(今西藏),目的本是和親;但結果卻遠超所期,在和平外,還帶來了文化融和。文成公主帶給西藏的是中土佛教、詩書禮樂、農耕紡織等文明,藏人加以吸收,從而創造出一種簇新的文化。如西藏絲織品,質地是中土的,圖畫是西藏的;如藏傳佛教,其源也與中藏融合有關。文成公主大抵可比嫘祖,在西藏高原上,撒了一把華夏種籽,結出纍纍異國果甘。
這種「合二姓之好」的文化,其實距離我們並不遙遠。20世紀初,澳洲華商馬應彪、馬永燦兩位台山同鄉,在香港創立了第一間百貨公司─先施公司。他們分別娶了聖公會牧師霍靜山的兩位千金,霍慶棠、霍絮如女士。這兩段婚姻,不但使教會與商會和洽相處,更探索基督教與商業文化融合的可能性。當時,先施公司星期日上午不做生意,在營業部頂樓舉行主日崇拜,宣揚基督教教義。此外,又認為男女平等,開創以女士任售貨員的先河;身先士卒的不是別人,而是兩位老闆夫人─霍慶棠、霍絮如。可知,中國人的婚姻,實在是創造新文化的一股動力。
愛之真諦 維繫婚姻
愛情之初,須有激情與愛慕;二者兼備,缺一不可。激情就是男女相悅,是激發愛火的燃點器;愛慕是彼此欣賞,是延續愛火的燃料。在金庸小說中,王重陽之於林朝英,是欠缺了激情;沒有火花,距離燃點總是差了一點。張無忌之於周芷若,是欠缺了愛慕;故此,縱曾擦出愛火,但燃燒並不長久。
結婚之後,激情會漸漸平淡,愛慕也會慢慢褪色。那麼愛情如何維持?答案在轉化,愛之真諦:始於激情,終於恩情。
有一個故事,妻子埋怨丈夫太忙忽略了她。丈夫於是陪她散步,她發現他總是走在靠近馬路的外側,她問他為甚麼,他說怕有甚麼醉駕,怕她萬一走避不及。她的心忽然感到了溫暖,收回了埋怨。她明白:愛並沒有消逝,只是轉化。
楊絳在《我們仨》一書中,寫她在批鬥的日子裡,千叮萬囑丈夫錢鍾書:「別人請吃飯,能不吃就不吃;情不可卻,就只管吃飯不開口說話」,這種情深款款的叮嚀,比甚麼海枯石爛的海誓山盟更動人。
余讀家譜,有一段久遠的故事:「後祖劬勞念切,即返南雄,因而仙逝。祖妣李氏,自作未忘人……四子相繼少亡;只存季子、六子……撫鞠教道……植柏樹於堂前,以矢其志,吾鄉因以名焉,曰柏堂里。」
譯出來就是:「後來,太公說很掛念父母,父母之恩未報,於是返回了南雄,其後就死在那裡。太婆李氏,自己明白忘不了丈夫……四個兒子相繼早逝;存活的只是四子、六子……太婆親自撫養教導……又在屋堂前種植柏樹,以表明自己矢志不渝,我鄉因而得名,名叫柏堂里。」
這叫夫妻的愛,雋永、淒美。 ■圃丁
作者簡介:現職中文教師,大學畢業之後,全情投入教育事業之中,一晃眼30多年。知命之後,回歸中國文化;躬耕校園一隅,推廣儒道,自得其樂。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