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主張體「道」,要人順應自然規律,得以養生。在《莊子.養生主》中,莊子透過寓言,說明養生之道。話說庖丁宰牛技巧高絕,文惠君讚不絕口,向他請教理由:
庖丁 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枝經 肯 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譯文
庖丁放下刀回答:「臣做事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越技術的層次了。臣剛開始學宰牛時,(因為不了解牛的身體構造,)眼前所見僅是一頭牛;三年之後,(對牛的構造已有所了解,)就不再著眼於整個牛體了。現在臣宰牛之時,都以心神去感知,而不靠眼睛去觀看;停止依賴感官,而讓心神運行。依照牛體的自然肌理,把刀刺入其筋骨間的隙縫,導向其筋骨間的空處,順應其天然構造來用刀,連經絡筋腱都不曾硬碰,更何況其大骨頭呢?技術好的廚工,每年要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拿刀硬割;技術一般的廚工,每個月都要換刀,因為他們拿刀硬砍。如今臣的刀子已用上19年了,所解剖的牛已幾千頭了,而刀刃還像是剛用磨刀石磨出來般。牛的骨節間有隙縫,而刀刃卻薄得幾無厚度,以極薄的刀刃來切入骨節的隙縫,自然顯得寬綽而游刃有餘了,所以刀子用了19年還是像剛從磨刀石磨過一樣。雖然如此,每當遇到筋骨盤結之處,我看見那裡難以下刀,就會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輕力動刀,牛體便「咯嚓」一聲分解開來,就像一堆泥土掉落在地上那樣。(宰牛完畢,)我提刀站起身,環顧四周,為此而感到滿心歡喜,然後擦拭刀子,好好收藏起來。」
文惠君說:「妙啊!我聽了庖丁的話,領悟到養生的道理了。」
注釋
庖丁:名「丁」之庖人。庖:廚工。
釋:放下。
進:超過。
神遇:從精神上去感知事物或事理。
批:刺入。
郤:同「隙」。
導:導引。
窾:空穴。
因:依,順著。
枝經:筋脈經絡相連之處。「枝」誤作「技」,據俞樾說改。
肯:附在骨上的肉。
綮:筋肉聚結之處。
未嘗:據郭象注、成玄英疏,下應補「微礙」二字。
軱:大骨,又盤骨。
族庖:「族」有聚眾義,引申指大眾的、一般的。
折:砍斷。
硎:磨刀石。
族:由聚眾義引申指集結之處。
恢恢乎:寬綽貌。
怵然:小心謹慎貌。
謋:象聲詞,形容骨肉分離的聲音。一說同「磔」,或通作「捇」(楊樹達說),形容動物肢解的狀態。
躊躇:從容自得貌。
善刀:善待刀子,引申為拭刀。
文惠君:人名。一說即戰國時魏國君主梁惠王,未知何據。
以牛刀喻人 借牛體喻環境
《養生主》的中心思想,即保養生命的主要原則。本文用宰牛的刀比喻人,用牛體比喻人的生活環境,用庖丁宰牛之術比喻養生存世之道:其一,做事不僅觀察表面,還要體認內在規律;其二,順應自然,處世圓融,避免硬闖;其三,遇有窒礙,加倍冷靜,謹慎行動;最後,妥善照顧,身心健康,藏以待用。
對於生活繁忙緊張的都市人來說,莊子「庖丁解牛」之喻,真可謂當頭棒喝。■謝向榮 香港能仁書院中文系講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