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金融危機發生至今五年,既動搖了全球投資者的信心,同時亦拖累整體的投資回報。貝萊德日前發表首項《環球投資者取向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香港投資者情緒是全球最樂觀的。
《環球投資者取向調查》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投資意向調查之一,訪問了全球超過1.76萬名不同收入水平的投資者,了解他們對儲蓄及投資的態度。該調查發現,在本地及亞洲經濟的強勢所帶動下,64%受訪本港投資者對其財務前景感到樂觀,遠較全球平均的48%為高。即使環球市場持續不明朗,在受訪的本港投資者中,三分之二以上(70%)相信他們的財務前景在其掌握之中,63%有信心作出正確的投資決定。
貝萊德亞太區(日本除外)零售業務主管莫達文(Damien Mooney)表示:「香港投資者不但對其財務前景感到樂觀,同時積極進行投資,情況令人鼓舞。不過,投資者仍然持有相當比例的現金,但坐擁大量現金的代價其實可能頗為昂貴。由於現金的價值將逐漸被通脹所蠶食,現金為本的思想有必要轉變。我們的調查顯示,本地投資者目前已有明確的意願,希望採取長遠及收益導向的投資策略,因此他們有需要了解市面上有哪些最佳的選擇。」
海外投資者大多數仍趨向避險,而在本港的受訪者中43%為活躍投資者,比率為全球平均的兩倍。有三分之二的香港受訪者表示會定期審視投資組合的表現;另有60%是為長線的需要而儲蓄及投資,兩項的比率均明顯高於全球投資者的平均值(分別為49%及46%)。
調查發現,香港及台灣投資者的理財意識最強,他們將每月收入逾一半(分別為52%及54%)撥作儲蓄或投資之用,較全球投資者平均的30%為高,反映了華人重視儲蓄的傳統。
雖然港人身處全球住宅樓價最高的地區之一,但本港受訪者用於公用事業、房租、按揭及償付債務的支出,僅佔其每月收入的27%,遠較其他地區平均的40%為低。
較多元化的投資策略
同時,調查反映本港投資者的儲蓄仍以現金為主(47%),但這個水平已明顯低於全球市場(全球平均值為64%)。除現金外,本港投資者的投資組合相對上較多元化,當中股票佔28%,債券佔6%,房地產佔12%,而另類投資則佔6%。香港擁有亞洲區發展最成熟的交易所之一,因此擁有股票的本港投資者比率為全球最高(71%),較全球平均的32%多出一倍。本地投資者視股票及房地產為增長儲蓄及投資的主要工具。基於本港經濟仍然向好,本地投資者的承險意慾普遍較高,約每兩名受訪者中便有一名(47%)願意承受較高風險以獲取更佳回報,比率遠高於全球平均的28%。
財富增長為首要目標
47%本港受訪者以「財富增長」為投資的首要目標,但只有約一半(57%)受訪者表示有信心能夠達致此目標。不少受訪者(37%)已準備好作出投資,但卻不知從何入手。這個情況可能與缺乏專業的投資策劃有關。大部分本港投資者會自行檢討財務狀況及進行投資,包括依靠「自己的想法和意念」(61%)、與家人及朋友商討(40%)、倚賴報章雜誌(43%),只有五分之一(21%)的本港受訪者會諮詢銀行投資顧問。
事實上,在有諮詢專業意見的本港投資者之中,三分之二以上感到對個人財務前景有更佳的掌握(77%),並在作出投資決定時較有信心(70%),兩項比率均較沒有諮詢專業意見的投資者為高(分別為67%及59%)。
在低利率環境下,本港投資者視投資收益為帶來保證回報的理想途徑。65%的受訪者透過投資獲取收益,希望有助抵禦通脹的影響。不過,雖然本港投資者均渴求投資收益,但只有少於三分之一(30%)知道這類型產品目前在市面上有哪些最佳的選擇。
貝萊德香港零售及iShares安碩分銷業務主管李紹莉表示:「在目前回報偏低的環境下,將現金適當地投放於其他資產例如股票及債券等,將有助投資者進一步分散投資組合的風險,並在長遠而言有助財富增長。為了穩步建立財富,投資者必須尋求專業意見,以掌握更多獲取投資收益的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