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寒夜,圍爐取暖。網上圖片
青絲
南方的冬天濕寒陰冷,早晚的溫差極大,至夜,冷颼颼的寒風會凍得人渾身僵木,血脈凝滯,不少人家會備一盆炭火,圍爐而坐,藉火取暖。為消磨永夜,人們烤火的同時,還會衍生出一些相關的活動,或邀客茶敘,或近火讀書,或將食物置於炭火的熱灰內,使其燻煨至熟。得此添綴,寒夜擁爐也成為一件令人愉悅的和樂之事。
南宋杜耒有詩曰:「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烤火之樂,在於暫時放下了手頭上的事情,於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餘,尋得須臾片刻的空閒。此時,若是邀得三兩良朋,在一起漫無邊際地高談闊論,思想激盪,使久繃的神經得到紓緩,放飛一下被囚禁已久的內心真實本性,是不可多得的享受。如果彼此富有文思雅興,還可以聯句作詩,從情思與現實的交匯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更是其樂融融。由於人在這一刻,已把凡俗的心思放下,願望低而單純,更易於體驗到平淡的可貴,能感受到生活的韻高致靜,意趣盎然。所以杜耒說,「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寒夜擁爐,也最宜讀書,由此獲得的沉靜之美,是一種精神的至樂。南宋范成大詩曰:「誰與幽人暖直身,筠籠沖雪送烏薪。」他深知寒士的現實生活無奈,故雪夜送炭給友人龔養正,讓他有炭烤火,可以擁爐讀書,以度冬夜的漫長時光,於此寫下了一段殷殷友情的佳話。由此也可知,范成大亦是深諳擁爐讀書之樂的人。靜夜裡,獨自圍爐捧書而讀,神觀清淨,性地純一,天地間彷彿只剩下熾盛的炭火偶爾發出的「噼啪」微聲。於此虛靜的氛圍裡,思維會尤為空明,書中的一語一句,透釋出的思想和見解,都可浸潤到心靈的最深處,與自己形成感應。於是,思想便得到了昇華,心智便得到了淨化,達到了「書人和一」的至高境界。
圍爐取暖時煨烤食物,很容易勾起人們閒適而安逸的生活夢想,於情於味,都倍受人稱賞,故也最受人愛。明人文震亨《長物誌》曰:「『煨得芋頭熟,天子不如吾』,直以為南面之樂,其言甚過,然寒夜擁爐,此實真味,別名土芝,信不虛矣。」古人圍爐烤火,把芋頭埋到炭灰裡煨熟,並盛讚其味,譽為「土中靈芝」。還調侃道,有一煨熟芋頭在手,即使南面登基稱王,也無法比擬這一刻的快樂。這一流風餘韻,至今仍流行於民間各地。尤其是年節假日,一大家人團聚在一起,圍爐烤火之際,小孩藉着爐火煨烤食物,彼此爭搶傳遞用來夾取炭火的火鉗,是極為溫馨的生活場景。煨烤的食物也不僅限於芋頭,紅薯、雞蛋、糍粑、白果、板栗、年糕,都可成為爐邊至味。此中佳趣,只有親歷者方可領略。
要把枯燥貧瘠的生活過得更為雅致,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懂得享受片刻的優遊,學會捕捉某一瞬間的美好,都是不可或缺的生活技巧。寒夜擁爐其實也是生活的一種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