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汶羽 民建聯政策副發言人、觀塘區議員
當一個城市發展得較成熟,市民所追求的目標和價值便會隨之改變。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市民追求一個安穩的生活環境,經濟上得以溫飽。因此,那時香港以勞工密集的工業為主,政府施政積極以發展經濟為先。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市民在經濟上有了基本的溫飽,繼而追求更高的層次,希望改善居住環境和為下一代着想。因此,那時香港積極發展公共房屋、免費教育和公營醫療等。2000年後,香港市民在經濟上基本滿足,加上政府的房屋、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福利都為每個市民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繼而再將追求層次推高,希望政府在環境保護、文化保育、政制改革加大力度,作出回應。
一個成熟的經濟體系追求政制改革,希望在政治權利上可以分享得更多,希望當權者能分享更多權力,要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及政策制定過程中有更多的參與度和決策權。因此,近年來公眾論壇、地區諮詢、市民參與等名詞大幅增加,顯示市民、媒體和政府都更着重這些新的追求和價值。
政制改革向前步向民主,民主的最基本便是尊重。現時香港社會經常空談民主,卻忘記了尊重。民主是人人平等,共同參與政治和政策制定過程。當中的參與程度的深淺便形成了不同形式的民主。但不能忘記的是民主的精神是和而不同,尊重別人的選擇和最終按制度下大部分人的選擇結果。
反對派要確保自己「入閘」乃為一己之私
到了今時今日,政制改革再次展開,政制能否向前發展,便要看看政黨們能否充分地換位思考,尊重別人,達成共識。要達到三分之二立法會議員支持的一個政制改革方案殊不簡單。2017年特首選舉方面,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已經為香港普選之路訂下了一個框架,香港各界應集中討論提名委員會如何組成及提名委員會如何提名特首候選人,當中如何增加民主的成分,以循序漸進方式達至普選。
反對派經常無事實根據地指責提名委員會的提名程序是篩選機制,是要將反對派的人士排拒於外。反對派說一個機制要確保他們入閘才不是篩選機制。早幾天,有一個大學生跟我說:「世上哪有一個民主國家的選舉制度會確保某某政黨、某某政團人士必能入閘。若有一個這樣的機制,這才是真真正正的篩選機制。」
近期,反對派繼續鼓吹「佔領中環」違法的行為,這是衝擊香港的法治,衝擊香港的核心價值。這些偏激的行為是令人失望的。這違法的行動更是損害香港的競爭力、出賣香港人的利益。
這些反對派的論述在政制改革的討論過程中將會不斷出現,我們都應該更用心地看清反對派的虛偽,口說的和實際的往往都是互相矛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