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梁漱溟經澳脫險


放大圖片

■梁漱溟先生。網上圖片

文:賀越明

澳門這個彈丸之地,僻處南國一隅,古往今來,卻留下不少名人足跡,有的南來旅遊采風觀景,如湯顯祖;有的代表朝廷辦理洋務,如林則徐;有的著述縱論國勢危亡,如鄭觀應;有的策劃推動民主革命,如孫中山;有的養痾療體待機報國,如葉挺;也有的自幼埋下音樂種子,如冼星海。他們居停的時日,長短不一,但有跡可覓,供後人探幽索微,或歷史或政治或文化,意義各異,惟對中華民族都屬正能量,值得世代紀念,於澳門更是榮光均沾。歷史上,還有些名人屬匆匆過客,逗留時間極短,屐痕幾難尋覓,若非他們留下文字記錄,則今人無從知曉。偶讀《梁漱溟全集》中《香港脫險寄寬恕兩兒》一文,這位大學者敘述經澳門脫離險境的歷程,即為箇中一例。

上世紀四十年代初,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梁漱溟先生與許多正在香港的文化人一樣,頓時陷入困局。日軍向英國管治下的香港發動進攻,始於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凌晨,而守軍抵抗了十八天後終告不支,升起白旗投降。梁漱溟於翌年一月二十六日寫下該文憶道:「香港戰事於12月25日結束,我同幾個朋友隱蔽在西營盤一間小學的教室裡,且覘日軍動靜如何,準備走出香港。但急切間得不到什麼好辦法,直至1月10日始得離港北來。」原來,「承一位朋友的好意通知我們,說是有一隻小帆船明天開往澳門,船主曾向日軍行過賄,或可避免查問。船費每人港幣60元,此友已預定五個人的位子。我們當下付過錢,約定次日天明於某處見面,有人領我們下船,並囑咐我們改換裝束,少帶行李。」到現場才知,「船甚小,寬約一丈,長約三丈二尺,卻有三掛帆。我真沒想到這樣小船可以航海。由香港仔駛出時,從海面看見有被鑿沉的輪艦十數艘堵塞海口,如不是這小船怕亦駛不出呢!」

這篇長文第二節題為「到澳門」。先寫小船從香港駛往澳門的經過,「船行全賴風帆之力。風若不順,或無風,那便走不動。所以一時風力好,則船上人都釋然而喜;一時無風,便人心沉悶,都說今天到不了澳門」。並且,「在途中曾遇有敵機盤旋而過,又有敵艇自遠駛來,好似追我們的。船上水手和客人均慌起來,各自將珍貴財物掩藏。實則始終沒有碰到敵人,或偽軍土匪。我們一路無事,於夜晚十時,便在澳門登陸。」繼而記述,「澳門政權屬於葡萄牙,而此時則全在敵軍控制之下。我們登岸入旅館,便見很多說日本話的朝鮮人。且傳說敵軍將接收澳門的警察權。我們到澳門還希望有輪船去廣州灣,但輪船皆被敵人扣住不許開。有一次日本領事簽字許開了,而他們海軍方面又不許,到底不得開。我們因旅館耳目太多,且不好久居,承澳門朋友馮柯兩先生幫忙,移居到一間空房內,慢慢設法離澳。」從文中可知,一是香港淪陷後,澳門很快被日本人掌控;二是梁及同行者獲兩位澳門人相助,「馮」後文交待叫馮祝萬;對「柯」則未提名字,很可能是參與了中共地下黨營救香港文化人行動的柯麟先生。

梁文繼續描述:「此時澳門已甚恐慌。糧食來源不足。米、鹽、油、糖,四項皆政府公賣,非有居民證不能買。(所以我們皆靠馮祝萬先生送來米吃)。各商家皆預備結束,市民多半要走。而香港跑來澳門的人亦一天比一天多,都是要再走的。這樣多的人要走,而可走的路卻不多。第一是沒有輪船,只有漁船或使帆的小貨船;而海上多盜,誰亦不敢走。只有循石岐向內地走的一法。那卻要經過敵人幾道檢查,才得通過。首先要在澳門的敵人機關繳相片,領取通行證、良民證,手續甚繁。澳門市民多走此路。香港來的人走此路者亦不少。我們幾個朋友則不願辦這些手續,亦不願經過沿路檢查,只得另想辦法。」結果,「最後想到辦法,還是小船飄海,直奔自由中國的都斛(屬台山縣)。此路因海上多盜,無人敢走。但我們則因有友人介紹得識海上豪傑吳發君。他逞豪海上多年,人稱『吳發仔』的便是......此番他知道我們是文化界的人要返國,他願護送我們到都斛。」

在吳發仔派人引領下,梁漱溟一行於十七日下午乘渡船到路環;黃昏時分乘幾艘滿載棉紗包的貨船駛出,一夜後抵都斛海邊;十九日宿一夜再出發,二十日赴台山縣城。因梁曾任廣州第一中學校長,當地有幾位學生聞訊迎接,縣長等官員以及新聞記者隨即前來慰問,「他們皆以為我是文化界從香港脫險到內地最早的一人」。此後,一路道經開平、肇慶、梧州等地,終於到達屬於「大後方」的桂林。

據相關史料記載,那時從香港成功地逃脫日寇魔爪的約有三百位著名文化人,其中和梁漱溟一樣坐走私船經澳門到台山,然後步行到開平、肇慶,又經梧州、柳州到達桂林的,先後有夏衍、金山、司徒慧敏、郁風、王瑩、金仲華、蔡楚生、李少石、廖夢醒、范長江、薩空了、金山、金仲華、謝和賡、華嘉、千家駒等人,均由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和中共澳門地下黨安排。這些匆匆過客中,一定還有人像梁漱溟那樣,寫下關於途經澳門的點滴記載,若能將之匯集起來,應可更多地見出那一時期的當局立場、市面情狀以及民眾心態。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梁漱溟經澳脫險 (2014-01-22) (圖)
書若蜉蝣:鄉下人及其他 (2014-01-22) (圖)
詩情畫意:趙素仲作品--詩畫人生(十九) (2014-01-22) (圖)
來鴻:年的情味 (2014-01-22) (圖)
試筆:想我長安的兄弟 (2014-01-22)
徵 稿 (2014-01-22)
歷史與空間:名著與名妓 (2014-01-21) (圖)
遊蹤:踏足徐州 (2014-01-21) (圖)
生活點滴:一蒸饅頭一蒸糕 (2014-01-21) (圖)
亦有可聞:菠蘿美飯 (2014-01-21) (圖)
畫中有話 (2014-01-21) (圖)
歷史與空間:那些令人悲傷和屈辱的日子 (2014-01-15) (圖)
書若蜉蝣:見螞蟻沿街排隊徐行 (2014-01-15) (圖)
文藝天地:手寫板:途經一個人的三種寫作姿態 (2014-01-15)
文藝天地:浮城誌:動動鋤 彈彈琴 (2014-01-15) (圖)
文藝天地:試筆:關於愛的懷念 (2014-01-15)
徵 稿 (2014-01-15)
歷史與空間:馬年說馬 (2014-01-14) (圖)
亦有可聞:讀帖有感 (2014-01-14)
生活點滴:姑蘇糕團店 (2014-01-14)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