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2月1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古文解惑:《大學》之道──修身齊家治國


《禮記》有〈大學〉、〈中庸〉二篇,南宋朱熹將之與《論語》、《孟子》二書合編,名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讀書人必讀的範文。謹選讀其中章節如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譯文

大學的道理,在於彰明自身的靈明德性,在於引導民眾上進自新,在於使道德臻於圓滿之善境。了解道德所當處之至善境界,志向便能堅定不移;志向堅定,心緒便能無妄沉靜;心靜無妄,生活便能隨遇而安;生活安穩,處事便能精詳周慮;處事周慮,為人便能臻於至善。

萬物皆有本有末,凡事均有始有終,知道其中先後規律,就大致掌握到大學的道理。古代那些想讓天下人都能彰明自身德性的人,必先治好自己國家;要治好國家,必先整頓自己家庭;要整頓家庭,必先修養自身品性;要修養品性,必先端正自己心志;要端正心志,必先使自己意念真誠;要使意念真誠,必先要求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在於窮究萬事萬物的規律,反思其中道理。

注釋

1. 大學之道:大學,大人之學。道,理。

2. 明明德:首「明」字為動詞,指彰明、弘揚。明德,指天賦靈明之德。「明德」乃生而本有之善德,卻往往受後天利慾所蔽而昏暗,須通過學習以明之。

3. 親民:王陽明釋為親近民眾,程頤、朱熹則解作「新民」,謂大學之道既能自明善德,又能推己及人,使民眾日新又新。今從後說。

4. 知止:知,知道。止,名詞,謂所當止之境,即至善至美之處。《易.艮.彖傳》:「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大旨與此相同。

5. 后:後。

6. 得:謂得其所止之理,即前文所述至善之境。

7. 脩其身:脩同「修」,謂修養自身品性。

8. 誠其意:「誠」作動詞用,謂使自己意念真誠。

9. 致知:朱熹謂要推極知識,王陽明則謂要致引良知。今從朱說。

10. 格物:朱熹謂要窮究事物之理,王陽明則謂要格除物慾、端正言行。今從朱說。

古時8歲升小 15歲入太學

大學,古讀太學。古時,學子8歲讀小學,習文字、音韻、訓詁及基本儀節,至15歲入太學,則研習修己立德、齊家治國的大道理。上文先列出「明明德、親民、止於知善」三大綱領,再舉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大條目,說明無論掌權者或普羅百姓,均應以修身為本,既要具備崇高的道德,亦要擁有廣泛知識,才能使家庭和睦,天下安定。

「格物致知」一語,朱熹解為追求知識,王陽明解為喚醒良知,歷來頗有爭議。筆者認為,朱、王二說,實無抵觸。誠如文中所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讀書求學,除要通曉事物規律外,更重要是為彰明自身良知德性。

「大學」教育之本,是要傳承修己立德的大學問。因此,本港大專院校的校訓,如港大「明德格物」、敝校「明心見性」等,均以彰明德性為旨。可惜,今時今日,學歷與品格成反比之徒,比比皆是,真可謂教育失敗也。

■謝向榮 香港能仁書院中文系講師

(逢星期五見報)

相關新聞
中大生爆粗辱師 沈祖堯痛心促道歉 (圖)
教院正名 張仁良:馬年入直路 (圖)
國際校續租遇阻 家長促教局介入
340中學校長促加大「減派」 (圖)
《5**匯通識》 應試小冊面世 (圖)
教職博覽 多企業招聘中學生 (圖)
理大:副校「炒魷」合法合理
內地校出奇招 職博爭吸港生 (圖)
2分專攻散打 集美圓大學夢 (圖)
暨大港生4千 更易適應 (圖)
港生樂享內地體驗英校質素 (圖)
「昆杜」碩士班 在港首招生 (圖)
中美合作 (圖)
華大推全英文專業 擬與港校合辦「2+2」 (圖)
現代中國+全球化 中俄新起點 合作再升溫 (圖)
概念圖:中俄關係 (圖)
英文應試攻略:「死亡陷阱」何其多 耳眼手須齊「拆彈」 (圖)
銀幕有話兒:土潑鼠蒲頭 冬去春來了 (圖)
騎呢遊學團:領獎被搶咪「贈慶」 嚇窒Taylor (圖)
古文解惑:《大學》之道──修身齊家治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