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剛做考古系學生的時候,聽同門師弟說起宋代有一種黑色茶盞,盞心一片殘敗的枯葉燒結其中,飲茶時茶湯入碗,但見枯葉飄動,頓感世界清涼,四大皆空,好不神奇。後來畢業各奔東西少於聯絡,一日師弟的微博忽然宣布他皈依佛門了,我頓時有些唏噓。
前年忽然有個工作上的機會,使我一下接觸到許多真正的木葉盞。依照眼下處處要求返璞歸真的生活理念,木葉盞確實可拿家居產品設計國際大獎。800年前南宋的吉州窯製瓷工匠,深諳Less is more的裝飾原則,採用一種自然親和型的工藝:先將一片樹葉在水中漚化葉肉,得到葉脈,貼於茶盞中一併燒製,最終葉子的形狀永久保留在黑釉盞中。黑暗背景下的枯葉影影綽綽,或米黃,或灰褐,有的舒展,有的蜷曲,有的完整,有的殘缺。試問還有比茫茫宇宙一葉飄空更引人入禪境的畫面嗎?
目前僅發現木葉盞出產於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諸多南宋窯址中的一處,似乎當時只供應特殊消費群體。永和鎮一帶在南宋時期為禪宗重地,寺廟眾多,至今尚有本覺寺遺跡。由此推斷木葉盞極有可能為寺院特供製作。而盞中所用究竟何種木葉,也幾經學界爭論。早年認為是菩提葉,近年多位學者考證其為桑葉無疑。雖然菩提樹與桑樹同為佛家重視,但菩提葉形狀與盞中葉片大有不同,而桑樹在江西栽種普遍,垂手可得。
一班資深的飲茶朋友喜歡玩各種老盞。然而這裡有個矛盾:古瓷往往出於墓中,誰敢拿來飲茶?於是真要喝茶時就找現今精妙的仿品來用。木葉盞的精髓全在枯寂二字,怎奈市面上的所謂「高仿」木葉盞總是不得要領,要麼樹葉品種弄錯,要麼葉子太完美。筆者經常在香港荷李活道見到成疊成堆的「木葉盞」,盞心一片金色楓葉,好似加拿大旅遊紀念品一般。
某日開車去吉州窯窯址考察,臨行朋友們囑咐:如果見到燒得好的新仿木葉盞,可當即代為購買,先斬後奏。本來不抱希望,誰知真有人做!於是輾轉幾十公里鄉間公路,終於在一座村辦小工廠裡面見到「大師」。一字排開二十件木葉盞,乍看確實難辨真偽,價格也能接受,可惜都做過「舊」了,用強酸腐蝕來偽裝千年土中埋藏的感覺,還殘留一股氫氟酸氣味。這哪能拿來飲茶呢?我問大師你有剛出爐的沒有?
大師表示不理解:沒做舊的不就是假的?假的不好賣的,你相信我好啦。
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所以直到現在一班朋友還在苦苦等待真正的「假」木葉盞。■文:深圳博物館瓷器部研究員 劉大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