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曾於城大跟隨李述湯作博士後研究的張曉宏(右),近日亦隨李加盟蘇大納米研究院。受訪者供圖
是次獲獎的「高效光/電轉換的新型有機光功能材料」項目,於有關OLED納米材料的領域作出多個創新發現。其中針對現時有機發光技術最弱的藍光部分,李述湯及研究團隊成功設計出新型的原子芳環結構化學材料,其發光性能具國際先進水平,且結構容易修飾調控,對OLED的發展製作影響深遠。
OLED具潛力 可取代液晶
李述湯以其納米材料的研究聞名,其中於OLED相關發光材料的應用方面,更廣獲重視。他介紹指,OLED已被公認為最重要、最具潛力的光電轉換技術,雖然其發光效能仍比不上傳統的發光二極體(LED),但可塑性極高,除發光面積廣闊外也可製成軟膜用於不同器件,應用範圍極大,更被視為將可取代現時的液晶顯示(LCD)技術。不過,OLED發光效能偏低,製成品光電轉換效率多低於10%,研究高效材料便成有關領域的重大挑戰。
發光顯示基本上分別需要藍綠紅的「3原色」,李述湯表示,OLED於綠光及紅光材料研發一直較理想,而藍光則是最弱的部分,所以他們透過新型設計,調節藍光材料納米層面的化學分子結構以至分子排列方式,成功研發高效藍光芳環結構材料,至今已成為最重要相關材料之一。有關材料的藍光電流效率達5.3 cd/A,明顯多於同期的4.9 cd/A;若計摻雜熒光而成的白光,電流效率則達10.5 cd/A,更比同期的7 cd/A高出一半。
除高效的藍光芳環結構材料外,李述湯及團隊於磷光OLED材料、有機微納米單晶結構製備與有序排列上,也有重要科學發現,對推動OLED技術應用前景大有幫助。
是次獲獎項目由中科院推薦,當中第一完成人張曉宏為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談及與獲獎團隊的合作,李述湯笑言,他們都是「徒子徒孫」,如張曉宏曾於城大跟隨他作博士後研究,近日並隨他加盟蘇州大學納米研究院,而其他團隊成員則都是張的學生。
■記者 任智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