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首善北京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北京:夢想開始的地方


放大圖片

編者按:據官方統計,去年超過35萬留學生回國發展,創歷史新高。海歸人數的連年走高,讓中國在世界人才競爭中逐漸站穩腳跟,而龐大的市場需求,給力的政策引導,豐沃的創業土壤,獨有的首都優勢,讓北京成為海歸創業發展的首選之地,北京也日益成為亞洲「人才之都」。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茜婷 北京報道)2013年9月,從英國獲得碩士學位的梁小姐帶著滿心期待,回到北京。在眾多國內城市中,梁小姐毫不猶豫地選擇北京成為她夢想開始的地方。她說:「北京除了給她歸屬感外,更能為年輕海歸提供機遇,讓她們學有所用。」像梁小姐這樣,把北京作為回國首選地的海歸不在少數,他們看重北京的綜合實力,欣賞這裡的文化內涵。近年來,北京實施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在資金、住房、戶籍等方面給予海歸人才優惠,鼓勵海外高端人才來京創業發展。

機遇之都:「無限可能性」

在梁小姐眼中,北京是一個有著無限可能性的城市。梁小姐說,在國外感受中國,無論是歐洲人、中東人、北美人或亞洲人,都已承認,中國正在高速發展,不斷崛起。每每與外國人談論中國時,外國人對中國各個行業迸發的潛力和發展空間都豎起大拇指。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存在優於其他城市的機遇和平台,為海歸就業創造非常多的可能性。

回國後,梁小姐在一家著名的媒體機構做公關。她認為,中國媒體行業最發達的城市非北京莫屬,國內外各大企業總部紛紛落戶北京,這些大公司對媒體的公關需求更是無處不在。加之梁小姐是北方人,北京離家鄉較近,所以,梁小姐毫不猶豫地選擇北京落地生根。

按照北京市給予海外留學人才的優惠政策,以留學生身份回京的梁小姐順利在北京落戶。不過,梁小姐表示,新聞傳播專業的留學生在北京出現扎堆現象,甚至飽和,其實北京按照發展趨勢和城市功能定位的需求,越來越青睞高科技領域的留學人才。

創業樂土:「痛並快樂著」

2012年,從意大利米蘭國立美術學院留學回國的王先生選擇在北京創業--創辦自己的攝影工作室。學習攝影專業的王先生創辦了一家母嬰攝影工作室,選地點、挑道具、拍攝、後期修圖、打理店面等等都有王先生一手包辦。像

「從毛坯房到現在裝修精緻的工作室,我花費了多少心血嗎?這裡的每一盆花,每一棵草都是我親手栽的。每一位顧客,都是我親自招呼,親自拍攝。這份辛苦,用語言是表達不完整的。」王先生說他痛並快樂著,因為在國外勾畫的夢想在一點點實現,很充實,很有成就感。

王先生的攝影工作室位於北京天通苑,工作室的房子剛剛租下來時還是毛坯房。在王先生的精心裝扮下,工作室刷上了彩色的牆漆,購置了攝影器材,露天陽台煥然一新,打造成了一個空中花園。

王先生說:「北京給了他太多的可能性,二三線城市的顧客群體沒有強大的消費能力,上海、深圳等城市又沒有北京這樣的文化氛圍,因此北京必須是首選,也是唯一選擇。」

很多年輕海歸回京後紛紛創業,有的像王先生這樣,從事文化藝術行業;有的出入國貿、CBD,創建自己的貿易公司;還有加盟飲食行業,在連鎖的煎餅店做起攤煎餅師傅......

從英國回京一年多的李先生一直沒敢告訴父母一個秘密,就是他放棄了穩定的工作,到北京一家名叫「黃太吉」的煎餅連鎖店打工,從最初的學攤煎餅、學配料到學管理,李先生的努力與敬業得到了「黃太吉」老闆的認可,破格提拔為「黃太吉」北京三里屯分店的店長。

記者在「黃太吉」北京三里屯分店見到李先生時已經是晚上8點,小店生意仍然火爆,座無虛席。李先生身著「黃太吉」字樣的T恤衫,一會在前台為客人點單,一會跑到後廚幫忙攤煎餅,忙的不亦樂乎。他對記者說:「雖然家人不太贊成我的這一舉動,但我希望能夠以自己的方式創造自己的未來。北京遍地是金,不是只有坐在辦公室裡的工作才能賺錢,自己創業還是很有發展前景的。」

復興之城:與城市共同成長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建築師吳晨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求學於英國,曾就職於英國著名的泰瑞·法瑞設計公司。2012年,通過北京「海聚工程」,吳晨被聘為北京市特聘專家。吳晨的一個重要工作是參與北京一些重要城區的研究和設計,以及工業遺產的再利用與開發改建的規劃。

吳晨說:「走了這麼多國家和城市,北京是我的第一故鄉,這裡充滿了美好的回憶。」回京後,吳晨參與了北京南站的設計,同時格外關注對舊城保護和復興,「保護我們城市的整體風貌,同時讓它獲得新的復興,為此貢獻我們的力量」,吳晨這樣描述道。

「在過去的十年期間,支撐我工作發展的一個最核心的理論就是城市復興。」吳晨說,從提出城市復興的理論框架後,他一直在尋找能夠支持這一理論的實踐機會。2004年,北京大柵欄地區計劃進行保護和整治,在看到吳晨發表的文章後,相關部門找到了吳晨。對於這個機會,吳晨十分重視。「從2004年到現在,過去的九年當中,我一直在不懈的努力,在持續地跟蹤這個項目,在不同的階段來參與這個項目。」

作為一個建築師來說,吳晨說,能有機會對自己所熱愛的事業和城市貢獻自己的力量,是一種幸運。

北京海歸小伙 變身「垃圾王」

香港文匯報訊 據《北京晚報》報道,李震,北京人,今年32歲,赴美留學多年,學的是通訊營銷。可是,最終他卻做起了垃圾分類的買賣。這讓很多人都想不通。

對此,李震這樣解釋,別看垃圾又髒又臭,但只要有人生存,就會有垃圾。在他看來,垃圾能變廢為寶,永遠不會枯竭,是「城市的富礦」。更重要的是,他還有個夢想,讓每個北京家庭都能實現垃圾分類。

十年前,李震參加助殘就業活動時,看到環衛工人從小山似的垃圾裡,翻撿廢品,分門別類。當時他就在想:「如果垃圾轉運前,也能精細化分類就好了。」

而後,在經過大半年考察後,李震帶領助殘團隊與勁松地區的多個小區合作,分類回收垃圾。原本英俊的小伙就這樣變成了「垃圾王」。連社區裡的大爺大媽都忍不住勸他:「小伙子,你這是何苦呢?」可是,李震卻苦口婆心地向大爺大媽們解釋,垃圾分類回收利國利民,他做的是好事,不覺得丟人。

8年努力換來9成支持率

2010年,北京市政府出台了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措施,藉著這股東風,李震拿下了朝陽區第一個政府購買的垃圾分類項目,開始在勁松地區的老舊小區推行垃圾分類。

李震是在西城區胡同裡長大的孩子。他坦言,作為北京孩子,他從不怕和人打交道。發送無紡布袋和宣傳手冊、走進菜市場宣講、搭建一站式垃圾回收的「綠馨小屋」、研發舊書循環書架、設計了垃圾分類送積分、廚餘垃圾換積分活動......李震想了各種辦法,向周邊的社區居民推行垃圾分類。

李震的努力沒有白費,如今他進駐的勁松街道,最好的樓門有九成以上的居民都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此外,還有3,000多戶居民參與到用廚餘垃圾換積分的「綠馨小屋」。參與者中從90老翁到3歲小童。

「新的一年來了,我們打算深入社區的幼兒園,讓孩子成為垃圾分類的主力,然後通過『小手牽大手』,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垃圾分類。」李震說,他的夢想很簡單,就是把他的「綠馨小屋」複製到北京更多的社區,全面實現垃圾分類回收「一條龍」。

李震也深信,通過他不斷地努力,總有一天大家都會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社區裡的垃圾總量也會跟著減量,為子孫後代造福。

愛在北京:築巢引鳳 打造「人才之都」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茜婷 北京報道)2009年至今,9批511名海外高端人才入選北京市「海聚工程」,在京創辦高科技企業達到162家,成為北京科技創新轉型發展的中堅力量。

2009年,北京開啟首批海外高層次人才評審申報工作,「海聚工程」正式啟動。「海聚工程」是北京市專門面向海外高端人才來京創新創業的鼓勵政策。北京官方提出,到2020年,北京將聚集10個由戰略科學家領銜的研發團隊,聚集50個左右由科技領軍人才領銜的高科技創業團隊,引進並有重點地支持1,000名左右海外高層次人才來京創新創業,建立10個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鼓勵和吸引上千名具有真才實學和發展潛力的優秀留學人員來京創新創業。通過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把北京打造成為亞洲地區創新創業最為活躍、高層次人才嚮往並主動匯聚的「人才之都」。

北京海外學人中心副主任王禹認為,海外高端人才擁有的高新技術與北京市經濟發展的「科技創新」趨勢十分吻合,而北京市相對完善的政策與服務,也為「海歸」在京生活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王禹說,在創業路上碰壁的「海歸」有很多,資金短缺、人才匱乏、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因素都可能成為「海歸」創業的發展瓶頸。但隨著「海聚工程」日益深入人心,不少二十幾歲的年輕面孔也積極報名參選「海聚」人才,這些充滿活力的創業計劃讓他感受到了海外人才來京發展的激情,也看到了「海聚」的希望。

事業節節高 愛情遙無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茜婷 北京報道)采訪中,許多海歸都向記者提到,在北京的事業發展比較順利,卻始終難覓愛情。一位在英國留學回京的男博士對記者說:「留學多年,學歷、見識都增加了許多,受國外文化影響,思想比較開放,愛好、生活方式也與國內有一些不同,因此很難碰到心儀的適齡女孩。」

從加拿大留學回京的姚先生,半年來一直忙著相親,從公司白領到藝術團的舞蹈演員,與十幾個女孩先後相親,始終,無疾而終。在北京國貿一家國際著名金融公司工作的姚先生家庭條件殷實、長相清秀,堪稱眾人眼中的金融才俊,但今年30歲的姚先生自回國後一直沒有遇到合適的結婚對象。姚先生說,因為有海歸背景,自身條件不錯,所以自己對另一半的要求也比較高,可是各方面條件優秀的女孩子,往往對另一半的要求更高,就這樣他成了「黃金剩男」。

像姚先生這樣的海歸剩男剩女大有人在。他們學歷高,家境好,工作、薪普遍比國內的畢業生高出一截。正因如此,他們在尋求另一半時,眼光較高,大多不在乎結婚時間和家裡的催促,比較注重相處過程中的「舒服」。他們也會慎重考慮自己的另一半能否成為事業上的夥伴、家庭中的伴侶。

「眼看自己的事業節節攀升,但愛情一直沒有收穫,有時也很鬱悶。」三十幾歲的單身海歸男女大多發出這樣的感慨。他們希望能夠在北京組建自己的小家庭,圓了自己的北京夢。

相關新聞
首善北京(第174期) (2014-03-28) (圖)
北京:夢想開始的地方 (2014-03-28) (圖)
北京首善(第173期) (2014-03-25) (圖)
周邊城市爭先「傍大款」誰能做北京「副中心」? (2014-03-25) (圖)
北京周邊地區計劃承接北京的不同功能 (2014-03-25) (圖)
國際經驗:東京巴黎打造副中心 破解「城市病」 (2014-03-25)
學者意見:中央立體管理 區域資源重新配置 (2014-03-25) (圖)
宋莊欲建國家文化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4-03-25) (圖)
北京首善(第172期) (2014-03-21) (圖)
京津冀一體化 「陸海空」全方位對接 (2014-03-21) (圖)
首善北京(第171期) (2014-03-12) (圖)
首都經濟圈加速「抱團」剷平京津冀「發展懸崖」 (2014-03-12) (圖)
首善北京(第170期) (2014-03-11) (圖)
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 制定不宜發展產業目錄 「騰籠換鳥」 北京構架「高精尖」產業結構 (2014-03-11) (圖)
霾鎖京城 全民行動(首善北京第169) (2014-02-28) (圖)
首善北京(第168期) (2014-02-26) (圖)
首都加速建全球大數據中心 促產業升級 帶動萬億產業規模 (2014-02-26) (圖)
產學研用無縫對接 (2014-02-26) (圖)
炫彩北京情 國際書畫展下月開幕 (2014-02-26) (圖)
首善北京(第167期) (2014-02-1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首善北京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