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教學有方:「西鐵阿媽」教仔 不及格都有獎

2014-04-03

筆者一直很喜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一來價錢相宜,二來可以在途中看到人生百態。有一次,筆者乘坐西鐵線期間,目睹一位女士教仔。媽媽對兒子說:「如果你今次考試全科及格,媽媽就獎你iPhone 5,如果你有一科不及格的話,就只會得到iPod touch。」

「那些年」小孩罕獲獎品常挨罵

筆者聽後忍俊不禁,慨嘆這個社會已經變得如此荒謬!小時候,我們考試拿到好成績,父母會感到欣慰,經濟許可的話可能帶我們去吃一頓豐富的晚餐;若在考試場上「滑鐵盧」,父母感到失望,也會「家法伺候」。那個年代的小孩,在成長路上,誰沒有被責罵過?當我們看到身邊同學因優異表現被老師嘉許的時候,我們也許羨慕,從而學習並嘗試「內化」該行為(努力讀書、以禮待人、守望相助等);若我們看到同學因為沒有交功課而被罰留堂,因而損失了放學後觀賞卡通片或是到公園玩耍的機會,從而明白到遲交功課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這套行為模式可見於班杜拉(Albert Bandura)於1968年提出的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人類通過觀察「榜樣」的言談及行為,而發生行為或態度上的改變;觀察者也可能因了解某種行為的後果,做出與榜樣相反的行為。及後如果其他人對某種行為進行獎勵或懲罰,則會令觀察者產生不同的價值觀,例如小孩看到成年人暴力地對待一個吹氣公仔之後得到獎品和嘉許,此舉有鼓催作用,以致當他們獨自留在一個放了吹氣公仔的房間時,通常會重複這種暴力行為。若孩子看到該行使暴力的成年人被痛斥其非和受到懲罰,當中重複此行為的人數會大大減少,此乃正面懲罰。

過度溺愛隨時釀反效果

在班杜拉的理論中,獎品和嘉許的正面作用最持久,可是必須用於適當情況。考試全科及格是否需要給予奢侈品作為獎勵?如果任何一個科目不及格,我們還應該給予獎品嗎?筆者並不想干涉別人的家事,但希望家長可以多反思,不要過度溺愛,以免造成反效果。■青年學院(葵芳)教學助理 梁玉玲(VTC機構成員)

(標題與小題為編輯所加)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