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理
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及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日前與美國副總統拜登在白宮高調會面,二人在會上更向拜登「投訴」香港「一國兩制」受削弱和香港核心價值受衝擊。而《紐約時報》亦「適時」發表社評,稱香港特首普選及新聞自由受到威脅。輿論批評,香港政制發展屬於中國內政,在本港社會正就政改進行諮詢之時,李、陳二人高調到美國「告洋狀」,是與美國「夾計做戲」,勾結美國介入本港政改,意圖干預2017年的特首普選。輿論指出,香港政改需按基本法辦事,絕不容許外國勢力干預。陳、李二人尋求外國勢力插手港事,只會適得其反,將政改問題複雜化,妨害特首普選的落實。
《成報》文章批評,「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和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又『賣港』,遠赴美國『唱衰』香港,並串通美國政府和美媒齊齊『大合奏』,干預香港內政。在香港政改的關鍵時刻,陳方安生和李柱銘竟在美國與副總統拜登在白宮會面,『投訴』香港『一國兩制』受削弱和香港核心價值受衝擊等問題。白宮發表聲明指出,拜登重申美國長期支持香港民主及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高度自治。美國《紐約時報》亦予以配合,發表一則有鼓吹『港獨』之嫌的社評」。
串通美國介入 李、陳二人「賣港」
《明報》分析文章認為李、陳訪美只會妨礙普選,「有政界人士分析,自美國提出重返亞洲策略後,中美關係緊張,此時陳太與拜登見面,肯定會刺激北京,而他們亦認為拜登此舉屬『抽水』,就算陳太和李柱銘或無心刺激中央,但美方把他們擺上枱,而美方對香港民主的申明,對香港政改達成共識其實並無實際作用。依目前來看,陳太、李柱銘之行或會惹來勾結外國勢力的指控,對『民主派』來說未見有什麼幫助」。
《新報》社評則認為市民反感勾結外國勢力,「毫無疑問的,美國政府和香港反對派的一部分人,例如李柱銘和陳方安生,是盟友,這當然是中國政府的最大禁忌,也是它最不願意見到的事。事實上,客觀的大環境是,現時正值中美兩國爭鋒爭霸的關鍵時刻,而香港也正是兩國爭鬥的一個前線陣地。在大部分香港人眼中,縱然是熱烈爭取普選的積極民主分子,其中的一部分,對於美國介入香港政治,顯然是抗拒的」。
有報章評論則分析美國將高調介入香港政改,「美國各種勢力從未離開過香港,只不過由於2013年斯諾登事件,美當局作出了策略性調整,以低調來換取戰略空間。美駐港總領事夏千福經過近一年時間的經營,於某種程度上『冷卻』了香港市民對此的憤怒,獲得了必要的戰略時間。再加上美國當局意識到,香港政改問題已經到關鍵時刻,而『泛民』基於自身問題而面臨潰敗的危險,這些迫使美國選擇更加主動的介入措施。因此,陳方安生、李柱銘二人的美國之行,完全不是他們口中所說的『陳情』、『表達意見』、『爭取支持』那麼簡單,相反,他們二人是『獲邀』而去,它更像是美國當局精心安排之下的系列政治大戲。其目的,就是要高調宣布美國將『重返』香港、彰顯美國對香港的民主承擔,為日後干預香港作好必要的鋪墊」。
《成報》引述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抨擊,陳、李二人做法「可鄙」,「二人不應借外國勢力迫使中央在政改議題上接受《基本法》以外的規定,要爭取,就正面與國家爭取。二人做法無用,因為香港人早已看穿他們的把戲」。
《信報》引述立法會議員黃國健批評,「北京對於外國勢力滲入香港非常敏感,兩人此時赴美,或會增加北京戒心。看不到兩人此行對『泛民』討論政改有何好處, 『泛民』已經愈來愈現實,承認北京在政改上有角色,亦應該考慮北京的反應」。
特首普選是管治權之爭
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劉迺強接受報章訪問時,直指陳方安生與李柱銘再次向外國勢力尋求支援,恰恰說明政改不是民主、普選的問題,而是本港管治權的爭奪戰。眾所周知,陳方安生是港英餘孽,而美國是李柱銘的老闆,二人較早前於末代港督彭定康訪港期間,已經屢屢與其見面,匯報本港情況之餘,亦向其尋求聲援,今次赴美, 是怕英國人不理他們。全國人大常委會擁有對基本法條文的最終解釋權,而李柱銘一向故意漠視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釋法權,一邊說政改是香港人的事,一邊卻向外國勢力投懷送抱。
有報章引述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盧瑞安指出,白宮副總統辦公室指會面並非事先安排,是「此地無銀三百両」,事件絕不尋常,顯示美國一再試圖干預香港內部事務。美國應以中美關係為重,不要再就香港政改「擺姿態」和說三道四。目前與回歸前的情況相似,有人故伎重施,再向英美「求援」。香港已有普選時間表,但若外國勢力介入港政改問題,將妨礙普選進程,亦會讓香港面臨嚴峻考驗。
有報章則引述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王敏剛批評李、陳二人四處「唱衰」香港,指出美國總統亦是通過間接選舉選出,總共只有500多張選舉人票。對比而言,香港甚至是領先美國,可以實行「一人一票」的直選。當下正值政改的討論時期,各方有意見的話可以暢所欲言,陳李兩人為何要「唱衰」香港,邀請外國勢力干預香港的內務?美國今次的行為實際上是插手中國內政,有違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奧巴馬所定下新型大國關係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