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河南省南樂縣倉頡陵。 網絡圖片
文:安立志
每天都在寫漢字,漢字不僅屬於中國人,也是日本、朝鮮、韓國、越南、新加坡等東亞、東南亞國家曾經或正在使用的文字,更是聯合國五大語文之一。
早春的華北平原,麥田泛綠,柳芽初萌,從濟南沿青蘭高速(青島至蘭州)向西,進入河北界,轉大廣高速(大慶至廣州)南行,在冀魯豫邊界,越過《水滸傳》中的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進入名不見經傳的河南省南樂縣。下高速公路,上鄉間小道,往西北方向蜿蜒前行,村莊頻密,集市喧囂,過元村、趨梁村、到吳村,到了這個遠離中心城市、遠離交通幹線的倉頡陵--這裡是倉頡的故鄉。
倉頡到底是甚麼人?如同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一樣,人們通常認為,倉頡也是一個半人半神的傳說。倉頡,複姓侯岡,號史皇氏,單名頡。黃帝感其造字功績,賜姓「倉」(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遂名倉頡。倉頡是我國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傳說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首創了「鳥跡書」。從史籍的記載看,應當實有其人。
倉頡陵是倉頡廟與倉頡墓的總稱。倉頡陵位於吳村村北的高台上。高台南緣有一座「字聖」石牌坊,牌坊對聯風化不易辨認,其匾額「四海共仰」四個紅字清晰可見。倉頡陵坐北朝南,集廟宇與陵墓於一體,在佈局上,西側是倉頡廟,東側為倉頡陵,一牆之隔。這天既非假日,也非周末,一派冷落蕭條之象,只有兩位上了年紀的婦女,向零星的遊客兜售香燭。
邁過牌坊,走過廣場,就是倉頡廟的大門了。門楣上黑地金書的匾額「蒼頡廟」,是于右任先生的手跡。兩側的楹聯很有名--「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家」,據說是北宋名相寇準所題。進了大門,依次是仰聖門、萬古一人殿、六書殿、藏甲樓,最後是玄門。「仰聖門」前兩根方石柱是明代遺留,正面的對聯是:「百王景仰治代結繩扶宇宙,萬聖崇尊文成書契整乾坤」。另外三面雕刻十分精美,葵菊、蓮花、二龍戲珠等圖案,刀法嫻熟,生動逼真。
倉頡造字幾乎貫穿五千年華夏文明史,然而,漫步在倉頡廟內,卻感受不到悠悠古風。這裡與孔府、岳廟迥然不同,沒有經歷千年風霜的古木,沒有薰蒸千年香火的鼎爐,廟裡的松柏、殿堂都是新近移植、修建的,到處散落着施工遺留的痕跡。廟裡看不到導遊的旗子,聽不到遊人的喧囂,只有我一人,在冷清、空曠的陵區,瀏覽、拍照。
「萬古一人殿」乃倉頡廟正殿,飛簷凌空,古樸壯觀,原為明代建築,原物早已毀壞,眼前建築也為近年重修。簷下豎匾「萬古一人」,乃歐陽中石所書。殿前匾額有三,中間為「中華文祖」,是啟功題寫。左右兩幅為「千古巨人」、「萬世先師」。倉頡的金身塑像端坐神龕正中,四目靈光,方臉長鬚,冠冕垂旒,手捧象笏,正襟危坐,儼然帝王。牆上壁畫敘述着漢字發展與傳播的著名人物及事跡,如大篆之祖史籀、小篆之祖李斯、字典之祖許慎、紙聖蔡倫、書聖王羲之、活字印刷之祖畢昇、電腦五筆字形發明人王永民等。
六書殿之「六書」,是指漢字的象形、會意、形聲、指事、假借、轉注等六種造字法。然而,倉頡造字,主要是象形,六書之說為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所概括,其實與倉頡關係不大。
藏甲樓的匾額為「東陵大盜」孫殿英所題。這是民國十一年(1922年)他任大名鎮守使時附庸風雅的產物。不過,也算歪打正着。倉頡造字,用契刀刻在龜甲獸骨之上,後人在此收藏甲骨契刻,「藏甲樓」也算實至名歸。藏甲樓內最重要的文物是明朝弘治年間的一塊圓首石碑,上有「上古遺像」四個篆字,下有倉頡畫像。畫像中的倉頡頭頂冠冕,身着朝服,作帝王狀,正殿中的倉頡塑像就是仿此塑造的。此外,此殿還陳列着倉頡陵重建時,從其遺址發掘出土的仰韶、龍山時期的陶罐等物。
倉頡廟的最北面是玄門與圍牆。當地人說,圍牆就是河南、河北的省界,牆外的麥田是河北的土地,這地方是「一腳踏兩省,一手摸三縣(河北的魏縣、大名縣和河南的南樂縣)」。
一牆之隔的東跨院即為倉頡墓,從南到北主要由史皇林、字聖坊、倉頡墓、造書台四大建築所組成。史皇林是倉頡墓的大門。進入大門,字聖坊迎面而來。眼前的字聖坊也為近年新建,石質結構,頗有氣勢。
倉頡墓位於一座方形土台上,為圓丘形土塚,隱含天圓地方之義。墓前豎一立鐘形石碑,碑體由「字聖」兩個篆字所構成,「字」中間有金色陰刻--「倉頡墓」,字體大概是甲骨文。陵墓周長36.5米,合一年365天之數;圍牆由12個雕龍石柱組成,寓意一年12個月;石柱底部有12生肖雕像,按地支順序依次排列。此時正值早春,草芽未發。據說當地人把倉頡墓上的青草稱為兒女草,有「薅個草兒,生個小兒;刨個根兒,生個妮兒」的意思。誰家想生孩子,到倉頡陵拔草,用紅繩繫牢,放入懷中,取一名字,一路呼喚至家,將草壓在被褥之下,就能生下如意兒女。
倉頡陵北面就是造字台,台高十米,城堞突兀,台上有亭,名曰倉亭。登台臨風,舉目遙望,腳下的陵廟,遠處的田疇,盡收眼底。史載,漢末曹操、袁紹戰於倉亭,此即古址。亭內有一通石碑,篆書橫題:「倉聖鳥跡書」,下面刻印的28個字符,據說就是倉頡當年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