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爸爸去哪兒》電視節目在內地大紅。網絡圖片
文:青 絲
我很少看電視,有一陣子,到公園裡鍛煉的人與陌生人搭訕的方式,就是問別人昨晚看《爸爸去哪兒》了沒有。我被問過幾次,卻不知所云,還誤以為是在說拼爹的故事,於是就想起讀小學時,有一次歌舞團到學校選拔一批演員苗子。入選的標準除了要看各人的形體比例、手腳是否修長、兩腿能否併攏到不露一絲縫隙外,還有一些隨機的問答測試。
與我同班的一個同學特別想被選中,在被問及政治面貌時,他大聲回答道:「我爸是當官的」。後來這個落選的同學一直成為我們嘲諷的對象。這很像一個外國段子。有作家應徵入伍,被問及職業,很自豪地回答:作家,徵兵者卻只用印章在表格上一戳:識字。這是我經歷過最早的拼爹事件,好在這位同學的父親,深知兒子的「內八字」腿實在見不得人,沒有干預兒子的意願,沒有像電影《海角七號》裡的那位爹一樣-如果不安排他的兒子,大家都別想玩下去。因而在隨後的一段時間裡,我們想要譏諷這個同學的成績不好或體育差,甚至性格畏怯,總會挑逗地問一句,「你爸爸去哪兒了?」
那時候,我們並不知道「爸爸去哪兒」會影響到一個人往後的人生走向,更不知道輕視別人的「爸爸去哪兒」,會很容易被人記恨。稗史裡記載,雍正還在做雍親王的時候,因教子不嚴,不受父親康熙所喜,外界普遍認為他接位無望,於是就有一些勢利之徒不把他放在眼裡。雍正低調行事,經常帶着幼年的弘曆到寺廟裡小住禮佛,遇到要買餅餌小食,就派弘曆出外購買。守門人經常刁難捉弄弘曆,促狹地問他「你爸爸去哪兒了」作為羞辱。引得弘曆憤言:「吾為帝,必封禁爾寺。」後來嗣位成為乾隆的弘曆,果真兌現自己的諾言,封了該寺的前門。
雖然在今天看來,這樣的稗史看起來更像是齊東野語,但誰也無法否認,一個每天踏着菜市場的腐菜爛葉及滿地臭水,神情漠然完成採購的父親,與開着豪車、時常穿梭於名流衣香鬢影之間的父親,有時候就是各自人生的非戲劇性交接。所以,雖然那些在電視節目上應大眾娛樂需求出場的明星父親,竭力做出一副很草根的樣子,但觀眾都很清楚,那不過是一件披在娛樂幻象上的炫麗外衣。不久前,排在富豪榜首位的某富豪公子26歲生日,在社交網絡上發了一條微博,短短數小時,引來了一萬多條回覆,其中一些是以幼兒的口吻認爹,親熱地詢問這些年來「爸爸去哪兒」了。這種自我醜化的遊戲語言,也真實詮釋了消費時代裡,一些小市民期望改變命運的心態特點:爹不是神話,兒子就有可能成為笑話。
最能說明「爸爸去哪兒」不同屬性的戲謔性一幕,是我少年時,同學和玩伴之間為了標榜成熟,都喜歡在各自的姓前面加一個「老」字。我有一次去找同學,在他家樓底喊了幾聲「老馬」。只聽他爹「哎」了一聲,問「誰呀」,接着便聽到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奔往門口,然後是我的同學在後面惶急大喊:「爸爸你去哪兒?他是在叫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