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民建聯建議在計劃成立的創科局之下,設立專責執行機構,一站式處理中藥業研發、推廣、驗證等。 鄭治祖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隨着全球人口老化問題逐步浮現,醫藥需求亦會上升,而在華人社會,中藥是一門大有可為的產業。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恒鑌昨日表示,回歸以來政府積極推動發展中藥產業,更獲得業界共識,但是至今發展仍然緩慢,故民建聯提出中藥產業發展九大方向共19項建議,包括建議在計劃成立的創新科技局之下,設立專責執行機構,以一站式處理中藥業研發、推廣、驗證等工作,長遠則逐步推動建立兩岸四地中藥共同市場,促進中藥貿易。
陳恒鑌昨日在記者會上,介紹民建聯「香港中藥產業發展」建議書時表示,現時當局主要將中藥產業列入創新科技的一部分,把中藥監管交由衛生署負責,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則負責推動中藥進出口、零售、產業等商業層面的發展,但就缺乏專責的行政機構推動這個產業發展。陳恒鑌表示,為免政出多門,建議政府在計劃成立的創新及科技局之下,設立「中藥發展處」,統籌產業發展,職能包括統一監管及推動中藥產業發展的工作;設立一站式服務,方便業界溝通、查詢或反映訴求;兼任中藥研究及發展委員會等中藥相關委員會的秘書處,整理各界意見,以此為參考制定發展策略。
助中小藥廠註冊秘方
此外,民建聯又建議成立「中藥發展基金」,專門支援本地中小型中藥企業發展,為他們提供優惠貸款或資助,紓緩業界資金鏈的壓力。陳恒鑌指出,目前本港共有295間中小型藥廠,很多藥廠都擁有一些家傳秘方,但現時政府規定,須在2015年底為這些秘方完成註冊,才能繼續生產,但有關申請手續相當繁複,需要資金亦很龐大。他預計,將會有半數的中小型藥廠在此項政策下會面臨倒閉。故此,民建聯建議當局應該「兩條腿走路」,在推動秘方註冊之餘,同時亦對中小型藥廠提供優惠政策。
陳恒鑌又指出,本港土地短缺令成本高企,是發展中藥產業的障礙,民建聯建議政府設立專門中藥發展園區,發揮集聚效應,並同意政府推動中藥檢測認證業務,確保藥品安全有效,加強消費者信心。他表示,目前中成藥與保健食品沒有明確分野,當發現保健產品有問題時,中成藥亦遭殃,建議政府立例監管保健食品。
GMP驗證 宜鼓勵勿強迫
對於當局硬性要求中藥業界參與GMP驗證,陳恒鑌表示,GMP並非針對中藥,檢測範圍未必全面,因此應以自願參與為原則,鼓勵而不是強迫業界實行GMP,避免中小藥商因GMP 成本高昂而被迫結業。此外,民建聯建議為中藥從業員建立資歷架構,提供更清晰的事業發展階梯,吸引人才入行。同時,本港亦可以發揮地理優勢,逐步推動建立內地、台灣、澳門及香港兩岸四地共同市場,促進中藥貿易,以求地盡其利,貨暢其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