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卷的白話文考材,大多選取抒情散文,如龍應台的〈目送〉、曾敏之的〈橋〉及張曉風的〈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等。考生若要掌握這類文章的中心思想,便要懂得解構作者的「潛台詞」。
所謂「潛台詞」,當中包含多個概念,如諷刺語言、正話反說甚至言外之音等,這些都與文章主題有關,並多會在不同段落中重複出現,故此閱讀卷的提問重點,一般都會放在「潛台詞」的解讀之上,以助考生理解文章主旨。
就以2012年的練習卷為例,有一題問及在〈目送〉中,作者龍應台對「不必追」的體悟。當中的「潛台詞」便是親人之間的分離無法避免,而我們必須接受。若將其連結至內容大意,考評局的標準答案為:「本文敘述作者目睹孩子成長和父親老病逝世,由此感悟至親的生離死別乃人生之必然,不必強求和至親永不分離。」由此可見「潛台詞」與文章主題是相互連繫的。
非限字句呈現 化身象徵實體
另外,「潛台詞」不只是以字句的形式呈現,有時候還會化身為一些具象徵意義的實體。在第一屆文憑試中,試卷便引用曾敏之的〈橋〉,要求考生分析作者將文章命名為「橋」的用意,並特別指出要從橋樑的象徵意義作出說明,故考生必須先找出作者隱藏在「橋」下的「潛台詞」,即其深層意義,才能進一步理解文章主題,如「橋」象徵作者與家國的聯繫,故本文的主題是在於表現作者的家國情懷。
總括而言,考生應注意一些重複出現的關鍵字眼,找出作者的「潛台詞」,便能輕易掌握文章主題。■馬燕雯 中文科尖子、中文大學中文系二年級生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