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子女孝順父母是中國傳統的美德。 資料圖片
探究儒學系列之一
孔子是儒學的奠基者,他的學說可用「仁、義、禮」3個概念涵蓋。仁是道德的自覺,義是一己之義務,禮是與仁心相符的行為。進一步說,仁是價值根源,義是分內責任,禮是帶真感情的禮儀。三者之中,仁最重要,是儒學的理論核心,義須依仁、禮要合義,方有價值。茲用以下例子說明:
孝,是人顧念生之本的感情,源自本性,與人通感,這是仁。倘若父母離世,為子女的就要盡力辦好後事,這是分內責任;然而在現實中,人或有許多限制,像人力、財力不足,人在限制中盡了最大努力,那就是義。到了喪葬之日,那些表達哀思的儀式,叫作禮。
與生俱來 不能灌輸
孔子的學說既以仁為中心,但仁之意是甚麼呢?歷代以來,許多人只從字義角度去理解「仁」字,忽略了儒學的系統,這會造成許多誤解。譬如說,「仁者,愛也」 (把仁看作為行為表現);「仁者,相人偶也」 (人與人互相尊敬意,把仁看作為德的其中表現)。
其實,仁是人與生俱的道德自覺,不能灌輸,只可啟發。明乎此,就不難解讀論語了。茲舉以下為例:
1.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窮困),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發揮仁)。 《里仁》
解說:Ⅰ. 不仁者在窮困時會怨,在豐足時會飽暖思淫慾。
Ⅱ. 道德自覺的人能安於本分,不會自怨自艾、為非作歹,如孔子、顏回。
Ⅲ. 利:能把仁的功用發揮,如使之惠及遠方。
2.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 (綱要)」。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
解說:Ⅰ. 克己復禮,克制自己,使仁心與外在行為相符。為甚麼恢復周禮就天下歸仁呢?因為孔子為周禮注入了新生命,要求人參與禮要帶真感情。
Ⅱ. 為仁由己:道德根源在人本性內,「我欲仁,斯仁至矣」。踐仁毋須假手他人,他人也幫不了忙。
父母犯錯 子女規勸兩難
3. 事父母幾(音基,見機而巧妙地)諫,見志(意向、心志)不從;又(仍然)敬不違,勞而不怨。
《里仁》
解說:當父母做錯了事,為人子女應否加以規勸呢?這很矛盾,源自本心的孝,要求人不應傷害父母;可是,仁心又要求我們:過則勿憚改。上述意見,符合了仁義禮的精神。
這點仁心,是人性光輝;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人宜加以珍惜,因為一生的果效,都由此而出。了解這系統的,是孟子。他是儒學系統的建構者。下期續談。■圃丁 作者簡介:現職中文教師,大學畢業之後,全程投入教育事業之中,一晃眼30多年。知命之後,回歸中國文化;躬耕校園一隅,推廣儒道,自得其樂。
■預告:「探究儒學系列之二」將於14/5(星期三)刊登。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