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原以為出自但丁的《神曲》的名言,實際上出自甘迺迪的講辭。 資料圖片
要想文章雄辯滔滔,除了要有清晰的論點,令人信服的充足的論據同樣不可或缺。名人格言膾炙人口,許多時會被徵引來作為證據,不過未有充分掌握原文,不注意出處,有時可會鬧出笑話來。去屆公開考試就有考生以為周星馳電影裡的著名對白是「古語有云」。讓人貽笑大方。現在,讓我們看看以下幾個常見訛誤。
名言出處 以訛傳訛
近來獲報章、名人青睞,炙手可熱的一段名言:「地獄裡最熾熱的地方,是留給那些在出現重大道德危機時,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一般人以為出自西方大文豪但丁的《神曲》,但《神曲》並沒有這段文字。引文其實出自1963年美國總統甘迺迪在西德波昂德國和平隊成立典禮上講辭的附註,甘迺迪只是以為但丁曾經說過而已。
另一常見的訛誤是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一般人以為出自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其實真正的出處是1906年出版的一本人物傳記《伏爾泰和他的朋友》,作者是伊芙琳.霍爾(Evelyn Hall)。從書中上下文理可知這只是作者的見解,並不是真的出於伏爾泰之口。
另一活生生的例子更發生在近年。網上有一首耳熟能詳的詩作,開首幾句是:「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這首詩還有多節,而且長短不一、版本各異,作者題為著名印度詩人泰戈爾。原來該段文字是出自本地作家張小嫻於1997年出版的小說《荷包裡的單人床》,最先由一群台灣大學生擷錄出來,在網上模仿續寫,後來逐漸廣泛流傳。
名人效應 錯誤引用
錯誤引用(misquote)是常見毛病,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更易以訛傳訛。例如經常有人說孟子,甚至孔子說:「食色,性也。」查實說出這句話的人是告子,告子主張性無善惡說,和孟子的主張有根本的差別,只因他曾和孟子辯論,說話被記錄在《孟子》這部經書而已。至於中國文學史上最大的懸案便是西漢時劉歆是否曾經偽造古文經,至今學術界仍沒有統一的說法。近代明清小說則多托名偽作,例如明末禁毀小說《僧尼孽海》,托名唐伯虎選輯,欲以名人效應拉動銷量,這豈不是錯誤引用反致家喻戶曉的深層心理因素?■港大附屬學院講師 梁家恆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