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江瓊珠導演(右)與攝製隊成員。
每個時代都有特定的標誌與符號,而西西對香港人來說則是這個時代最不可或缺的存在。久違了的江瓊珠,在追蹤社會運動之外,搶先在陳果之前,為我們帶來一部沒有西西的「西西紀錄片」,以群像方式帶出一個西西現象。紀錄片《我們總是讀西西》早前在中大首映,江瓊珠笑言,拍慣「動作片」(社會運動)的她,這次也「拍下文藝片」,過過癮。
江瓊珠性格大剌剌,爽快又直接。早於陳果接拍《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西西篇」前,已有拍西西的念頭,嘗試過找西西出鏡,被拒絕後不放棄,大膽找來一眾文學、文化人,重塑大家閱讀西西的經驗,原來西西真的無處不在。
十一位朗讀人,加上十一段獨立、風格各異的藝術處理,看似毫不相關,卻在西西的文章裡,交織出一道美麗的文學風光。江瓊珠本身也喜愛讀西西,今次作為導演,沒法在鏡頭前朗讀西西的文章,但「能夠挑選篇章,已經很滿足。」從西西的《候鳥》說起,《手卷》、《耳目書》、《畫/話本》、《我城》、《西西詩集》、《看房子》、《哀悼乳房》等選段陸續登場,最後由《縫熊志》收尾。一路讀來,西西的生平背景、興趣愛好、居家生活等,慢慢浮現眼前。
片中的朗讀人不乏大家熟悉的文化人,如鄧小樺、廖偉棠、袁兆昌等,連導演邱禮濤也參了一腳。「他們都是我的好朋友。」江瓊珠忍不住笑說。本身搞出版的她,拍紀錄片純粹是一個興趣,身邊可以動用的資源、人力,少之又少,她也直言,以朗讀的方式「紀錄」西西,相對來說是低成本的做法,但「可行」,「自己製作自己播,大家可以無限延伸。」她說,「香港有很多好的作家,應該留下名字,而第一個毫無疑問就是西西。」
在籌備的過程中,她「打過很多人的主意」,比如想過找王安憶、許鞍華來朗讀。「想找許鞍華,但知道她很忙,不敢驚動她。」退而求其次,找來當時在佛山拍《葉問:終極一戰》的邱禮濤,「他也很忙,我們去佛山拍,有咁快得咁快,一Take過。」她忍不住爆料,指邱禮濤在片場忙到來不及吃飯,「他讀得不好,但冇得第二Take。」原來西西喜歡看電影,也寫過不少影評。江瓊珠在葉問片場拍了不少武打片段,本來打算收入片中,但礙於篇幅所限,不得不忍痛割愛。
電影以外,片中亦收入很多西西不為人熟知的生活細節。西西在《旋轉木馬.上學記》中寫她的老師牟宗三,電影恰恰請來已故民間學者文思慧朗讀這部分,文思慧畢業於中大新亞書院哲學系,她在片中剛好分享到牟宗三的上課點滴、走過的樓梯,呼應西西的文章。西西喜歡旅行,同樣喜歡旅行的廖偉棠讀西西的遊記散文,拍攝時,廖偉棠一手抱着兒子,一手拿着書,娓娓細讀。袁兆昌讀《西西詩集.土瓜灣》,製作團隊隨西西的文字,遊走土瓜灣,尋找西西在此生活了四十年的痕跡。
「不敢驚動」的許鞍華出席了首映,直言「睇完電影好想返去睇西西」,皆因她只讀過西西的《哀悼乳房》。江瓊珠更透露,很多西西的細節都沒放進片裡,比如足球,對西西來說很重要,「一個女性作家,竟瘋狂喜歡足球,而且他爸爸就是一個球證,對她影響很大,這些『感情線』我們剔除了。」本來還想過找教西西縫熊的老師,但江瓊珠是一個很隨意的人,反而不想「太夾」。
如江瓊珠所言,西西的名字一直掛在大家嘴邊,有沒有西西出鏡,反倒不太重要。她亦正與香港電台洽談片子版權,未來有機會在電視放映,但是否能繼續延伸拍攝,則非她能控制,畢竟拍片需要錢,「其實這些大規模的製作應該由官方來做,這次我們最開心的,便是從民間出發,我們真的覺得需要做、也必須做,民間都做到,官方更需要做。」
香港環境特殊,本土作家與外國作家在生活方式、風尚方面都很不一樣,「有被壓抑的特色。」江瓊珠說,「很多人看完西西,也忍不住說,一個著作等身的作家,竟然住在土瓜灣一個這麼小的地方,你去台灣看看林語堂,那是一個house,多漂亮,更不要說法國的作家,人家簽約一本書,已經可以在郊外買一幢房子,香港沒法做到。」用物質來論斷一個作家,好像過於表面,西西也許有自己的考量,「但死寫爛寫,真的付出很多心力,我只是想說,在其他地方,作家備受尊崇、地位可以很高、也可以得到較多的報酬,如今在街上看到一個阿婆也不知道是不是西西。」江瓊珠開玩笑說。
「電影很有人文氣息,同西西交待到。」錯過首映的朋友可以留意接下來的公開放映。■文:伍麗微 圖:進一步提供
《我們總是讀西西》電影放映及座談會
日期:5月17日 2:00pm
地點: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