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蘇軾憑酒遣懷,寫下了〈臨江仙〉(夜歸臨皋)。 資料圖片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北宋元豐三年(1080),蘇軾因「烏台詩案」而流放黄州(今湖北黄岡)。在謫居黃州期間,蘇軾寫下好些自我抒懷的詞作,比如〈臨江仙〉(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此詞成於謫居黃州後兩年(1082),上闋記述詞人在黃州之東(即「東坡」,蘇軾當時在這一帶居住,故以此為號)飲酒而歸。「醒復醉」一語,說明蘇軾憑酒遣懷,但我們無從得知東坡當時的心情:也許希望借醉忘憂,又或賞酒作樂。酒過數巡、詞人回到家門時,因為醉酒而不知時刻,故謂「彷彿三更」;此時只聽見家童好夢正酣,打呼聲隔門可聞--「已雷鳴」既點出童僕沉睡已久,又以幽默的口吻、表現家童放鬆的睡眠狀態,讓人感染詞人的寬容。蘇軾對此並無怪責之意,酒嚐以後進不了家門,便轉而靜聽江河的流水聲。
閒淡意境 聯想際遇
詞人由閒淡的意境,聯想到自己的際遇:「長恨」明言身不由己已久,勞碌似乎沒有盡頭;自己雖無從掌握命運,但可寄意眼前景致-夜深而水平,教人不禁憑藉微微顫動的水面,牽動內心的欣羨之情。若小舟能讓詞人遠離俗事、寄情江海,餘下的人生便能聽任自然、拋卻束縛、徜徉自由了。若想多了解蘇軾如何自我排解,且再看看他的〈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蘇軾以明白如話的語言,借大自然的景觀來排遣煩惱。在他謫居黃州之初,情志不抒自是人之常情。時日悄然而過,蘇軾在詞作展現積極以對的人生觀。一天,他與友人同遊黃州附近的清泉寺,寺外溪水是自向西流淌的,教人稱奇;東坡就眼前所見,即興起自勵的動力-上闋寫的,是清泉寺的美景:蘭草剛萌芽不久,松林間的沙路沒有泥土黏附、予人清爽感,再加上雨聲、伴以子規啼叫,構成一幅教人豁然開朗的圖畫。
借身旁事 自我啟發
承上闋的怡人氣氛,由景生情、便有下闋的感悟。蘇軾立時開口問道:誰說人生只能一去不回,難道我們只會「無再少」嗎?寺前的流水還能向西而流,豈容黃雞催曉,時刻提醒我們光陰易逝?蘇軾雖際遇不順,還能寄意於天地,借身旁的一事一物自我啟發、樂以忘憂,是樂觀、自勉、超脫的楷模。如此「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思想,讓他擁有他與眾不同的「人格魅力」,並廣為後世所稱頌。■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邱月兒博士
Email:cie@hkbu.edu.hk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