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音樂跨時空 《送別》百年誕


放大圖片

■李叔同。 作者提供圖片

馬承鈞

五一去上海,有幸欣賞上海愛樂合唱團演唱的經典老歌,其中膾炙人口的《送別》更令我扼腕感動:「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那耳熟能詳、優美清麗的旋律讓人平添無限遐想。

無獨有偶,當晚收看東方衛視音樂頻道,正播出著名的黑豹樂隊在《不朽之名曲》欄目中展示收官之作,其壓軸戲演唱的正是《送別》,台上台下沉醉在一片深情的懷舊中,大大激發音樂發燒友的濃厚興趣。這首婦孺皆知的學堂樂歌,誕生於1914年,距今整整一個世紀了。

《送別》詞作者是李叔同,即著名的弘一法師,他是我國向內地傳播西方音樂的第一人。該曲子借用了十九世紀美國約翰.P.奧德威寫的流行歌曲《夢見家和母親》。一百年來,這首《送別》世代傳唱經久不衰,終成傳世名曲,堪稱音樂與文學完美結合的典範。

其歌詞猶如宋詞小令,呈長短句結構,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出幽靜冷落的氛圍,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沉。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音樂起伏平緩,前後樂段對比鮮明,情緒漸趨激動,表現出告別親友的離愁情緒,重複的樂句卻並未給人繁瑣、絮叨的感覺,反而強化了作品的主題,讓人在看破紅塵的況味中平添一種特別的美感。

據說,當時李叔同與日本妻子葉子返回上海,這年冬天滬上大雪,其「天涯五友」之一的許幻園,來李叔同寓所前高喊:「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不等李叔同開門便揮淚離去。李叔同目睹摯友遠去的背影,在雪地站了整整一個鐘頭,對葉子的呼叫也置之不理。回到屋裡後,他心血來潮,讓葉子彈琴,自己含淚疾書,片刻功夫,一首「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的歌詞便一揮而就,他定名為《送別》。

看着自己一氣呵成的新歌詞,李叔同驀然想起約翰.P.奧德威寫的《夢見家和母親》,那是19世紀末盛行於美國的一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模仿黑人音樂的旋律創作,由塗成黑臉的白人歌手演唱,曲調優美,音律感人。李叔同留日時,對日本詞作家犬童球溪按《夢見家和母親》旋律填的流行歌曲《旅愁》印象深刻,當即決定如法炮製,將這首《送別》取調於《夢見家和母親》。他讓葉子彈了一遍試唱,自己也被這首新歌感動了,人世間的友情和離別之痛,隨着「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的曼妙歌聲,顯得更加深沉惆悵而充滿禪意,淒美淡雅中透出無限的哲思。

音樂跨時空,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生動典範,100年來,《送別》這首飽含國際元素、感情深摯的名曲,不脛而走唱遍整個華人世界,征服了億萬聽眾,成為各界人士百唱不衰、百聽不厭的合唱曲目。這也證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優秀的文化屬於全人類,用「洋酒瓶」裝「中國酒」,也能釀製出別樣的佳釀來。

前中共中央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在歷時8年完成的《音樂筆談》一書中,非常推崇李叔同和他的《送別》,稱李叔同為「一代樂聖」,李嵐清在各地舉辦音樂講座時,總會深情地與聽眾一起清唱這首《送別》,情景非常感人。2010年7月,李嵐清在上海世博園世博中心作了「紀念上海近現代音樂大師」專題演講,從冼星海到聶耳、從學堂樂歌到交響樂團,如數家珍娓娓道來。演講漸入高潮時,李嵐清用他醇厚飽滿的男中音現場唱起了《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一次次激起全場雷鳴般的掌聲。

美妙的音樂猶如清澈的泉水流淌世界,一個世紀間,《送別》的優美旋律像微風輕吻湖面,在世人心田蕩起陣陣情感的漣漪。

其實,《送別》並非李叔同「中西合璧」的個例,他編創的《涉江》歌詞取自漢樂府《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曲子選自十八世紀一首英國民歌;還有一首《春思》,歌詞是李白寫的:「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帷?」李叔同找到一首十九世紀的德國大學生歌曲,將其曲調配在《春思》上,竟然十分貼切。

而這種「洋酒瓶裝中國酒」做法,也並非李叔同的獨創。辛亥革命後,隨着「西風東進」,英、美、法、德、日等國家的歌曲大量被介紹到中國,外國曲譜填中國歌詞成為一種時尚,音樂教育家沈心工寫的幾首學堂樂歌便是:《勉學》歌譜源自美國藝人歌曲《羅薩·李》,《拉縴行》源於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話別》則源於法國民歌《一個半小時的遊戲》。那首流行甚廣的兒歌《兩隻老虎》使用的也是歐洲兒歌的曲調--取材於10世紀羅馬天主教音樂《格列高里聖詠》。

隨着學堂樂歌的興起,歐美曲調也常被革命勢力「洋為中用」,重新填詞。《格列高里聖詠》曲調還被填詞為《國民革命軍軍歌》:「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國民革命成功,國民革命成功。齊歡唱,齊歡唱......」流行一時的《中國男兒》曲調則來源於日本校園歌曲《學生宿舍的舊吊桶》,中國工農紅軍也借用這一曲調創作了《工農兵聯合起來》,那「工農兵聯合起來,向前進,萬眾一心......」的戰歌曾激勵多少革命者的心胸?!

還何至於此。誕生於解放戰爭、膾炙人口的著名軍旅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也來自西方音樂。早在國民革命時期,這個旋律就在中國廣為傳唱了。據查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曲調來自鄂豫皖蘇區民歌《土地革命完成了》,而《土地革命完成了》則借鑒於當年馮玉祥部隊的《練兵歌》。而《練兵歌》旋律又源於張作霖的奉軍《大帥練兵歌》和曾國藩編寫的《愛民歌》。再追其根源,這些歌的歌譜原創竟是德國的普魯士軍歌《德皇威廉練兵曲》。這首《德皇威廉練兵曲》最初是由袁世凱聘請的德國教官傳入中國的,因為它旋律優美、節奏感強又簡便易學,非常適合部隊行進時齊唱,所以不脛而走,受到北洋軍閥各派系軍隊、國民革命軍歡迎,後來傳到解放區,被填入毛澤東1947年10月起草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新歌詞,成為唱響神州的時代強音。

文化無國界。中國的優秀歌曲同樣受到外國人歡迎。《玫瑰玫瑰我愛你》是民國時期一首著名國語歌曲,原名《玫瑰啊玫瑰》,由吳村作詞,陳歌辛作曲,原為1940年拍攝的電影《天涯歌女》插曲之一,原唱者為上海歌星姚莉,曲調甜美、歌詞動人,成為國際樂壇影響廣遠的流行歌曲,歷年久唱不衰,潘迪華、甄妮、鳳飛飛、鄧麗君,梅艷芳、王若琳等多名歌手紛紛翻唱。1951年4月,美國歌手弗蘭基.萊恩翻唱了這首《玫瑰玫瑰我愛你》(英文歌名為《Rose, Rose, I Love You》),一炮打響,迅速在全美躥紅,翌年更榮登全美音樂排行榜第三名。其它如《茉莉花》、《瑪依拉》、《敖包相會》等中國民歌也極受老外青睞,也是外國歌手爭相學唱的曲目。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音樂跨時空 《送別》百年誕 (2014-05-27) (圖)
豆棚閒話:養 豬 (2014-05-27)
畫中有話:賣貨郎 (2014-05-27) (圖)
薄扶林故道 之六 (2014-05-27)
生活點滴:蝦子醬油 (2014-05-27)
來鴻:藿 香 (2014-05-27) (圖)
歷史與空間:魯班VS墨子 矛與盾的爭鋒 (2014-05-21) (圖)
書若蜉蝣:波士頓某日記:反叛 (2014-05-21)
詩意偶拾:五月寓言(外一首) (2014-05-21)
試筆:只吃半飽 (2014-05-21) (圖)
手寫板:情迷《失樂園》 (2014-05-21) (圖)
歷史與空間:章丘鐵匠謠 (2014-05-20) (圖)
豆棚閒話:讓左宗棠慚愧的乞丐 (2014-05-20) (圖)
畫中有話 (2014-05-20) (圖)
薄扶林故道 之四 (2014-05-20)
亦有可聞:客家民間的「伯公」崇拜 (2014-05-20)
古典瞬間:四大名著讀母親 (2014-05-20) (圖)
歷史與空間:齡官之癡 (2014-05-14) (圖)
書若蜉蝣:波士頓某日記:灰燼與巢 (2014-05-14) (圖)
詩情畫意:趙素仲作品--詩畫人生(二十七) (2014-05-14)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