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藿香。網上圖片
青 絲
時光的匆匆腳步,已經邁入了夏天。以往到了這一時節,家裡就會擇日做一次藿香餅吃,除了改換口味,亦有健胃理氣、清熱消夏、防暑養生的用意。也就是把藿香葉子洗淨切碎,拌入麵漿裡煎成薄餅,食之溫軟適口,齒頰留香。我們小孩子貪新鮮,常把白糖灑放到餅上吃,藿香的清芳在甜味的烘托下,更為濃郁,吃起來也更有滋味。
藿香在南方是很常見的植物,很多人家在庭院或屋頂的花圃都有種植。這也是因循古俗的做法。北宋蘇頌的《本草圖經》曰:「藿香,嶺南郡多有之,人家亦多種植。二月生苗,莖梗甚密,作叢。葉似桑而小薄。六月、七月采之,暴乾,乃芳香,須黃色,然後可收。」由古到今,藿香是嶺南人食譜中常會用到的烹飪食材,很多時候,做菜需要香料調味,人們就是匆忙到院子裡或屋頂摘一把藿香葉,以解肉食的膻腥。如烹魚、做白切羊肉、炒小龍蝦,沒有藿香除腥添味,味道是會遜色許多的。而在炎熱的夏季裡,濃香嫩綠的藿香葉子也能為肉食添加一縷淡淡的清涼之氣,使人在吃得汗流浹背之餘,精神也能為之一振,不會感到膩味。
不過,藿香最初由東南亞被引種到嶺南,並不是用於烹飪,而是作為藥材。晉代劉欣期的《交州記》裡就有藿香的描述,謂其香氣與蘇合香相似。《新唐書》則說藿香是由「頓遜國」引入,因易於種植,「插校便生」,很快就成為了中土常用的藥材之一。古醫家根據藿香氣味芬芳酷烈的特性,將之製成藥露,用於腹痛理氣、消暑止嘔。而且,古代醫家使用藿香,是取用葉子,與今人取用枝梗迥異。其中緣故,也有來由。《本草綱目》載,金代名醫張元素及其弟子李杲,使用藿香都是用葉,但是到了明代,就有奸猾商人用其它的植物葉子冒充藿香葉,時人無如之何,由於藿香的枝梗中空,贗品難以混充,故入藥只取枝梗,後遂成定例。
至於以藿香的葉子入食,也早有先例可以援引。《清稗類鈔》載,清代有一種特色點心名為「紅香綠玉」。「紅香」是取藿香的諧音,「綠玉」是指這道小食的色澤青綠可喜。乃取藿香的葉子,裹上調和稀勻的麵漿,入油鍋炸至香酥,但不能炸得過乾,須軟中帶脆,吃的時候蘸上玫瑰醬和白糖,味道極為清香可口。而這道小食除了名字風雅,味道雋美,還兼有疏肝理氣、調和脾胃的效果,尤勝坊間一般小食。今天民間各地,人們用藿香葉包餃子、做菜饃饃、煎藿香餅,或者裹以肉餡做成藿香肉卷,諸多吃法,其實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紅香綠玉」的影響,帶有古人的影子。
飲食向被視為末流瑣屑之學,但有時候,通過這樣一個媒介追根尋源,也能看出古今生活習俗上的傳承及同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