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彭望球正在向記者展示他的茶陶作品。
北起銅官鎮,沿湘江東岸河濱往南,直至石渚湖一帶,便是一千多年前的古銅官窯(也稱長沙窯)的十里窯場。早在唐朝,銅官鎮及其東南就形成了上千人生產的窯場。
昔時窯火繁盛,燒窯的焰火倒映在江水上,遠處望去,火紅一片。升騰起的煙霧可以染濁洞庭口岸的白雲。杜甫曾坐船經過銅官,將窯火誤以為春火,寫下「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燒山」的詩句。
坐落在湘江河岸的銅官街,曾見證過銅官窯彩瓷的無限風光,作為重要的交易場所,接待了天南地北的陶瓷商人。經由海上 「陶瓷之路」,銅官產品大量出口東南亞、北非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這裡一度成為世界級工廠,與越窯、邢窯齊名為我國唐代三大出口瓷窯。
1988年9月,在印尼勿里洞島海域打撈出的「黑石號」沉船很好地佐證了這一點。船體中完好地保存的67000多件唐代瓷器,長沙銅官窯瓷器佔中84%。同年,長沙銅官窯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代之際,這裡的繁盛景象逐漸衰落。而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銅官的陶瓷產業迎來了一波高潮。銅官陶瓷行業協會秘書長易國根稱,「當時擁有陶工8000餘人,生產的1700多個品種的產品銷往美國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形勢大好。」
本世紀初,在市場經濟衝擊下,銅官陶瓷生產逐漸步入低谷。各工廠相繼停產,工人下崗。從繁盛到冷落,從喧囂到寧靜,銅官也正經歷着和其他古鎮同樣的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