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老元香的第五代傳人。彥火 攝
彥 火
《九彎十八拐》五十四期,其中有一篇意大利小說家和劇作家路伊吉.皮蘭德婁(Luigi Pirandello)的作品:《戰爭》。
他曾於一九三四年以另一本小說《尋找自我》獲應屆諾貝爾文學獎。
其中自傳性長篇小說《已故的帕斯加爾》(1904)被評論界譽為意大利二十世紀敘事體文學作品的典範。他一生共創作四十多部怪誕劇,其中《六個尋找劇作者的角色》和《亨利四世》已成為世界戲劇史上的傳世佳作。
《戰爭》這個短篇,由一對夫婦搭夜間特別快車準備送獨生子上戰場開場。
因丈夫的委屈和牢騷打開話題,引起車廂內的乘客對戰爭與孩子上戰場當炮灰的討論展開。
車廂內的乘客大都是在戰爭中失去兒子的父母,他們對失去孩子的感覺,話題包括對孩子的痛惜、對保護國家的義務和因服兵役令孩子錯失了談戀愛、結婚、生孩子的機會和權利......,議論紛紜。
作者以冷筆觸呈現,只客觀地敘述車廂上各人的說話內容及意見,不加月旦,更沒有一個字句是直接寫戰爭。
但,全篇通過客觀的白描,戰爭的殘酷、悲慘與失去孩子家人的無助已在字裡行間處處閃現,令人讀後低迴不已!
雜誌好文章不少,只舉其中數篇,其見其餘。
......
宜蘭行太匆匆,臨離開,在春明太太林美音帶領下,到宜蘭一家百年老餅店-老元香,買了宜蘭特產-牛舌餅。
說起宜蘭牛舌餅,有一段「古」-
牛舌餅創始人韓阿輝(已逝),早年在福建廈門學製餅技術,忽然來了靈感,返宜蘭後付諸實踐,製作形似牛舌般的牛舌餅。
當時牛舌餅還沒風行,直到韓師傅的徒弟黃荖創立了老元香,才打響名堂,歷久不衰。
閩人俗語有道是「前人掘井,後人享福。」
倒是他的徒弟及徒弟的後人受益匪淺,挖井人韓師傅沒有得到多少好處。
黃荖把技術傳給其子長房、二房等,而其他的業者見到有利可圖,紛紛跟進倣傚製作,成為今日宜蘭名產。
我們去光顧老元香餅店,接待我們的是老元香的長房嫡孫第五代傳人,他表示,他的牛舌餅才是貨真價實。
他還談到牛舌餅為什麼那麼受歡迎。
他表示,牛舌餅後來也被宜蘭人拿來作為「鹹光餅」(收涎及小孩保平安用)。從此,牛舌餅的名字不脛而走,遠近遐邇。
牛舌餅的基本材料是麵粉、砂糖、蜂蜜等,製成品呈窄、長、薄形狀。
這家牛舌餅餅質看似堅硬,但入口很脆香,令人「口不釋吃」-不能停口也。果然不同凡響!(《走馬台灣》之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