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似心
最近我們八個一起長大的閨中密友相聚,當中三位已和丈夫離異好一段時間,都沒有再婚。談到她們自己的婚姻,有人口中雖說「放過別人猶如放過自己」,但看出心中仍有一絲苦澀;有人再見亦是朋友,一切以女兒為重;有人早把怨懟拋諸腦後,可以嘻哈面對舊人和他的新歡。無論今日她們的心境如何,相同的是都曾經歷過錐心之痛。
最近看到一份據說是早期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朝「放妻協議」,唐朝男子與妻子解除婚約稱為「放妻」,那份協議書來自誰人的手筆已無從稽考,但當中的內容很值得現代人細味。其文如下:「凡為夫婦之因,前世三生結緣,始配今生之夫婦。若結緣不合,彼是怨家,故來相對,既以二心不同,難歸一意,快會及諸親,各還本道。願妻娘子相離之後,重梳蟬鬢,美掃蛾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這不足百字的「協議」,清楚道盡放妻原因是性格不合,情感不融,夫妻緣盡。與其做冤家,不如大家回復單身。此男子還勸妻子日後要好好生活,勿忘妝扮,讓美貌重現,祝願她能另選高官再嫁。而兩人分手後不應存有憎恨,放下胸懷,對大家都是解脫。
這份好聚好散的寬容胸襟,在離婚率越來越高的現代社會,仍值得讓人學習和思考。緣來緣去、緣盡緣散,雖不由人,但帶着恨怨在心,拉拉扯扯的困獸鬥,苦的是自己和身邊人,能做到一別兩?,為自己追尋更好的明天最是理想。這個「?」,只靠自己去放下。
一段感情結束,並非人生完結。有人對不如意的生活有這樣「抵死」的講法:「日子麼,就要自得其樂,像蚯蚓給自個兒截成九段,湊兩桌打麻將的,還有一個端茶倒水的!」是,死而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