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世界最長的「五線譜音樂雕塑」。 網上圖片
朵 拉
鳥兒吱吱喳喳的聲音在黃昏的風裡似蒲公英般到處飄灑,密密麻麻的青翠葉子竟成為鳥兒唱歌的莊園,老榕樹長長的鬍子搖晃着光陰的風霜故事。環島路上的風把葉子吹得颯颯有聲,像是鳥兒鳴囀的伴奏,從第一天和廈門的風相遇開始,廈門的風總是有聲音,時大時小,時尖細時粗糙,從無心入耳,到有意傾聽,一晃眼,二十多年居然就過去了。
前年來的時候,車子剛開上環島路,多年沒到廈門的我目瞪口呆,不相信這就是當年的環島路。二十年前的廈門環島路,好像不叫環島路,學生都說是胡里山炮台路,或是曾厝垵路,或乾脆就叫廈大白城區。住在大學校園蔡清潔樓,通常走廈大南門,一出門口即南普陀寺,那可是格外熱鬧的廈大一條街,學生們吃飯、購物都喜歡去那一帶。位於一條街的林家鴨莊和唯一一家西餐廳,是短居廈門大學時吃過最多飯的兩家餐廳。林家鴨莊的白米飯是台灣蓬萊米,軟黏可口,因為一餐吃不下兩碗,只好分開時間去吃,午餐沒去,晚餐一定到,幾乎每天都報到。西餐廳既有西洋音樂悠揚,時也有中國歌曲播放。套餐價格不可置信地便宜,除了餐前的高腳杯紅酒,正餐後還有甜品冰淇淋。一餐吃下來,很滿意又很滿足。人真奇怪,住在南洋,嚮往廈門的中國傳統風情和道地廈門風味菜,人在廈門,卻回過頭去懷念南洋西餐。
南門出來的南普陀寺可以爬山,看山的日子久了,偶爾也想念海,就特別繞個遠道,蓄意從廈大白城門出去,看海同時看樸素的民居。走在熱鬧的菜市,也就是一條普通街道。那年最著名的景點叫胡里山炮台,自然原始,周邊皆老舊破落房子。遊客不多,拍照的人也少,多為休閒的市民,不過悠悠然去散個步,觀賞一下海景。最為壯觀的美景,則是從這一條路看廈門大學的建南大禮堂了。1952年陳嘉庚先生親自參與設計督建,1954年竣工,面向大海的建南大禮堂,由氣勢磅礡的五幢建築,弧形排開,一排階梯往下走,就是許多人在運動健身的寬闊壯觀上弦場,早已成為廈門市標誌性建築之一,至今我尚保留着當年一看到此景便讚嘆不已的明信片。
明信片的景致仍在,只不過,這一迴環島路中間的隔離帶上,竟是讓人大開眼界的音樂五線譜雕塑。長247.59米的五線譜是歌頌廈門著名無車島的《鼓浪嶼之波》樂譜,成為具有藝術特色和地域特徵的主要景點,1998年建成,2000年被列為「吉尼斯」世界之最──最長的「五線譜音樂雕塑」。環島路因此洋溢優美旋律的節奏感,能夠把一首歌曲演繹得如此大氣派的,也只有廈門了。
一路的雕塑不停把風格迥異的藝術之美送到遊客的眼睛裡:「大海冥想曲」、「大櫓訴說」「選擇」、「生機」、「海浪花」、「媽媽帶我去游泳」、「馬拉松雕塑」,有人把這兒稱為廈門的黃金海岸,藝術就是含金量的最高標準。來不及讚嘆,融合自然景觀為設計方案的「以天為紙,以海為墨」的書法廣場出現了。佔地三萬平方米,環繞「書島鷺胸懷,展大海豪情」為主題,真叫人抑止不住,探問車上的廈門人,知道要去的目的地曾厝垵就在附近,步行可抵,於是下車去,一看,沙灘上竟有個大「壽」字。中國書法家為皆大歡喜,老喜歡寫「福祿壽喜」討人歡心,但這「壽」字卻寓意巧妙,得再加大海的水為邊,湊為「濤」字,啪啪啪的濤聲這時成為觀濤人心中的掌聲。
繼續前行,一座近四百米長的筆架廊,是俄羅斯白松天然的材質,毛筆嵌成的樑架,歡迎遊人進去納涼,不同書體的書法家墨寶,增添了海灘的書卷氣。走着走着,忘了疲倦,晚霞和落日就在木棧道那兒等待我們去相見,誘惑力十足的絢艷橙紅落霞是夕陽的傑作,倏然手機響起來,才醒起,我們本來是應廈門書法家朋友劉的邀約,到曾厝垵晚餐。
細雨若有似無,秋天夜晚的曾厝垵少了白日裡的人聲喧囂,多出一份幽靜寧謐。無意中抬頭,「圓大的月亮像黃金臉盆」,很久以前在一篇學生作文裡讀的句子,突然就湧上來,看着缺乏詩意,但很真實,只不過,今晚的黃金臉盆似乎裝了水,竟有水意朦朧的意蘊。按理農曆十五的晚上,月亮特別圓,但也有人說,十六晚上的月亮比十五還圓,到底是哪個晚上更圓滿些?也許看說話人的心態、環境和氛圍,才出現十五十六的爭議。對有些人來說,只要是團圓的晚上,不管是十五,還是十六,甚至是初一,心裡都有圓圓的滿月。
劉跑到路上來迎接我們,熱情的朋友叫人感動。到廈門沒通知他,但他卻有辦法聯繫上,他歡喜地說帶你們去吃農家菜。原始鄉土味,你們一定喜歡。原為文學評論家,之後愛上寫字,無意中竟成了家,可見他的努力和熱愛。抵達小小的餐廳,滿桌陌生朋友,單看外形就知是藝術家。衣着簡便、打扮突出、舉止瀟灑、言談不拘,用餐時間變長了。
桌上幾乎全是海鮮,白灼白煮和清蒸。藝術家要求原汁原味,不只食物,還有作品,自己的味道,自己的創作,才是風格的標誌。餐廳小,人多,略擠,但沒人在意。主人叫喝酒,白酒,啤酒,遠來的客人與酒無緣,選擇喝水,可是大家都不勸喝。你喝你的,我飲我的,隨意才是親切和愉悅。
餐後一班朋友幾個有事先走了,留下幾個陪我們。他們建議非在曾厝垵漫個步不可,因為這是「中國最文藝的漁村」。於是閒閒地逛,走幾步路,暫停一下,許多文藝小清新的店舖,有的一見難忘,有的一見鍾情。比如「晴天見」,下雨天不開的冰淇淋店,兼營咖啡和酒;比如「輕塵別院披薩店」,一個台灣女人和英國丈夫開的披薩店,星期二打折五十巴仙;「渡口書屋燒烤屋」,書店老闆賣書兼做廚師,讓遊人的肚子和精神都不會餓着;「懶人業餘餐廳」,不專業也標明,不怕顧客因此不來;「三年二班」,以為是上課的課室,原來是餐廳,有趣;「大魚的酸奶酪」,老闆名大魚,賣的是酸奶酪,平平實實的店名,卻也文藝味道滿滿。還有各種獨特的個性化客棧,「藍色小屋」、「夢旅人音樂客棧」「喜堂」、「守望着」、「彼岸」、「四月小築」,每家店舖、客棧的裝修佈置各有特色,恍如走進一個文創村落,眼睛和驚喜連連相撞,叫人留連忘返。
小雨時有時無,雨傘打開了又收起來,穿過巷弄走到大路,廈門的風還在呼呼地吹,拂亂了頭髮,轉頭一看,小資的情調戀戀在暗淡的街燈裡浮游,飄揚起來的還有年輕情侶的清脆笑聲,他們一邊拍照片,留下美好的青春身影,再多看一眼,年輕的我,已經不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