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早期的《紅綠》,頭版是以諧部為主。 作者提供圖片
黃仲鳴
前些時,應港專之邀,講了一場關於香港抗戰後至一九五○年代的報紙副刊文學,特舉當年四報為例,一反新聞界「新聞是攻,副刊是守」的編輯方針。這四份報紙是《新生晚報》、《成報》、《香港商報》、《明報》。即是,這四報的副刊不但能「守」,更能「攻」;成為搶讀者的撒手鐧。
香港早年的報紙,尤其是一些小報如《紅綠》,大都奉行「先諧後莊」。行謂「諧」,就是副刊;「莊」,就是新聞版面。早在晚凊時,香港的《有所謂報》已採此策略,蓋更能吸引普羅大眾也。
且說回四報。
《新生晚報》創刊於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離日本投降不過是四個月。它的副刊「新趣」,既新且趣,在梁厚甫和高雄的主政下,確是搞得有聲有色,內容多元化,除雜文小品外,還有歷史小說、豔情小說、武俠小說、偵探小說、社會小說等,所有通俗文學的元素都包含在內;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怪論」,也是「新趣」獨掀風雲,成為普羅市民最愛讀的文類。作者群甚眾,如十三妺、望雲、平可、董千里、南宮搏、路易士、忽庵等,都是知名的作者。
《成報》創刊於一九三五年五月一日。其時的《成報》,以副刊為主,新聞只是搭配角色;頭版更和當年的小報一樣,每以小說為頭版頭條,再而混雜新聞。香港淪陷時停刊,戰後一九四六年復刊,仍是以小說和雜文掛帥。作者除高雄外, 還有所謂「三生」,即筆聊生、怡紅生、靈簫生。此外,尚有個王香琴、即幽草,都是當時得令的作家;《成報》就靠這些作家「搶紙」,成為銷量大阿哥。
《香港商報》創刊於一九五二年十月十一日,副刊即以《成報》為師,將當時得令的高雄拉過來,大寫「借殼小說」如〈呂洞賓下凡〉,陳霞子也以夏伯的筆名寫〈大話西遊〉、〈海角梁山泊〉等;整個副刊的設計,言情、武俠、偵探、社會等小說文類都俱備;直到連載金庸的《射雕英雄傳》,銷路更提升。
《明報》也是一張以《成報》為師的報紙,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日面世。金庸創辦之初,即不諱言強調這點,並奉行副刊是「攻」,新聞是「守」的原則;極力拉攏高雄和宋玉加盟,因當時報界有言「無宋玉不成副刊,無高雄不成副刊」。金庸除以他的〈神雕俠侶〉為主攻外,高雄的以凌侶筆名寫的〈香港靚女日記〉,以小生姓高寫的〈洋場奇俠〉,都是別饒新意的作品。《明報》以副刊為先,新聞實在少得可憐;而也是憑着副刊的「攻」,《明報》才得以支撐下去。
香港副刊的專欄文學,自香港重光以來,一直為各報所重視,尤以上世紀五十年代最突出。其後六、七、八、九十年代,都見吃香,培育不少雅俗作家;但隨着社會形態的轉變,科技的日新月異,副刊確已成「報尾巴」, 專欄版面再不見昔日風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