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潔華
調校期望,可以減少失望的機會,因而會快樂一點。但有些角色塑造了期望,失望便難以避免。
例如父母總是期望子女明白及接受自己的愛意,並隨之而感激。師生之間也是一樣,朋友亦如斯。
一位母親債台高築,希望獨生兒子可以考慮再按房子,建議每月增付的利息她會攤還。她透過短訊傳遞要求,誰知兒子索性關機,幾天沒有回覆。她當然明白人情冷暖,只是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視己如他人。她只好再度剖白,換來的回覆是:「我不能相信您,我也要成家立室,您最好申報破產。」這個母親晴天霹靂,但也因此而警惕,決心改變自己不慎理財的惡習。
別以為內地學生必是機會主義者,必然打香港教師的主意。一位北大教授咬牙切齒,在人前痛罵學生假情假意。「她有求於我的時候,甚麼事情都大獻殷勤,幫我的孫子遊玩,陪我愛人看醫生,我們婉拒了她依然堅持。我也替她求學求職寫推薦信,直至她拿取了獎學金亦晉升了副教授。去年我愛人病逝,她由始至終未有出現甚或問候。到現在仍像失蹤了,但網頁上才見她遊山玩水!」不是愛之深責之切,只是期望理所當然。
兩人是大學同學,同年移民加拿大。其中一個想買房子,一個當上房產代理,自然帶她遊遍溫哥華。後者後來發現老同學買了當地白人代理推介的房子便大發雷霆,怪責對方不顧多年友情,不選購自己的樓盤,因而發出了絕交信。他又是以為自己的期望理所當然,犯上了範疇不相干的謬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