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開國大典》劇照
東影人在生產設備極其簡陋、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的條件下白手起家,進行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開創了人民電影的「七個第一」,即第一部多輯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第一部動畫片《甕中捉鱉》、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第一部長故事片《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為新中國電影事業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優秀電影人才,被譽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1949年,當時的東影廠長袁牧之讓東影導演袁乃晨找到了蘇聯人,合作生產譯製片。當時蘇聯負責影片輸出的是總經理聶斯庫伯,雙方簽訂了合同,將華語對白片交給東影譯製。譯製第一部影片《普通一兵》時,東影先請東北書店的徐立群翻譯劇本,當時沒有考慮錄音的要求,因此台詞錄出來的時候和影片的原詞相差太多,口型不吻合,語氣和感情也不對。後來由導演袁乃晨和翻譯劉遲、孟廣鈞三個人重新翻譯:孟廣鈞先把俄文原意翻譯過來,並數出俄語音節,把當中對不起來的音節,用虛字添上。然後由劉遲喊號,孟廣鈞讀英文原詞,袁乃晨讀譯文台詞,根據所差的時間再增減虛字,最後由劉遲記下確定的譯文。他們就這樣創造了對口型的方法,翻譯這部影片的台詞三人共用了六天時間。像片中的蘇軍發起衝鋒時一般都高喊烏拉,在俄語中是萬歲的意思,但烏拉與萬歲在漢語口型中卻對不上。袁乃晨最終採用中國的習慣,高喊衝啊。不但意思是對的,口型也吻合。袁乃晨如今90多歲了,老當益壯,還在不斷地獲得各種電影獎項。東影為新中國的電影藝術輸送了大批的電影專業人才。袁牧之,1949年2月14日奉調北平,籌建全國電影領導機構,後來成為新中國首任中央電影局局長。 陳波兒,1949年10月調至中央電影局任藝術處處長,1950年7月創建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也就是後來的北京電影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