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楊智鈞博士在新聞發布會現場講解肺部疾病用藥納米氣霧劑的優勢。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副教授楊智鈞博士成功採用納米技術,研製了一種能在肺部保存藥物活性成分長達72小時的新型肺部疾病用藥氣霧劑,並已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批予專利權。該氣霧劑能有效延長藥效,減少病人服用藥物的劑量,以及降低藥物產生副作用的風險,對病人相對較為安全。
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是維持生命的重要部分,但同時容易受外邪入侵而發病,其中哮喘、肺氣腫、呼吸道敏感等都是典型的呼吸系統慢性疾病,患者會因為氣管連續收縮而引致咳嗽、氣喘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有生命危險,醫生一般會為病人處方口服、注射或噴霧劑三類的支氣管擴張藥物來控制病情。
口服或注射的藥物會通過血液流經心臟、大腦等身體各部分,一方面可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對病人造成不良影響;另一方面,藥物活性成分也會迅速流失而未能全部針對性地傳遞至最需要藥物的指定部位,影響藥效,患者或需服用或注射較大劑量的藥物,才能有效控制病情。較多病人會選用能將藥物直接經呼吸道直達肺部的噴霧式藥物,這類藥物能快速發揮藥效,但劑量不能過大,以免對呼吸組織黏膜造成損傷,一般劑量的藥效只能維持約四小時,病人須經常定時用藥。
針對現有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用藥的局限,楊智鈞博士於2007年開展了一項研究,希望能研發一種能將藥物活性成分直接輸送到肺部並保留持久藥效的物質。他採用了體質極微少且不易破損的天然分子「脂質」進行研究和動物實驗,發現以「脂質」包裹的藥物在肺膜內傳遞的速度較慢,藥物的活性成分48小時後仍存留在實驗動物的肺部,這證明能防止藥效於肺部或通過血液迅速流失。有關的研究結果已在2012年刊載於國際納米醫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
楊博士其後進一步採用納米技術,研發適用於控制釋放藥物活性成分的新型脂質體氣霧劑。患者吸入噴霧藥物後,藥物活性成分會經由呼吸系統傳送至肺部,在72小時內發揮藥效。他表示,新型製劑會將藥物對患者全身所起的作用改變為局部作用,能延長用藥的治療周期,增加藥物的有效作用時間和穩定性,並有助減少患者服用藥物的劑量和藥物對患者全身的副作用,全面降低藥物的毒性。楊博士指出,「脂質」是天然分子,提取成本不會過高,相信新型氣霧劑可廣泛應用在經由呼吸道發揮作用的藥物治療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