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似心
年輕的大學教授在名校教公共事務,用心用力積極帶領學生參與不同的社會事務。問教授:「學生大都入職政府部門吧?」誰知他眉頭深鎖說:「真可惜,政府很少聘用我系的學生,反之英文系的學生大都當官去了,政府更重視英語能力!」
我與在座的朋友都大惑不解,一人問:「政府在大學花大量資源成立公共事務學系,目的不就是培養對公共事務有深入了解的管理人才,提高政府官員的質素?英文系的學生英語能力雖強,但在公共事務和管理常識方面便遜色了,這不是浪費社會資源嗎?而且,今天香港已回歸十多年,不是中文的水平更重要嗎,幹嗎還停留在殖民地的觀念?」
教授無奈地說:「你說的正是,也揭示了為何有等官員在處理問題時便暴露了個人弱點。」
這令我想起最近與一世姪閒聊,他是香港大學的理科學生,快畢業了,向我請教如何在見工面試時可表現出色。他想投身航空業,我問他會如何回應主考管問他何以希望投身航空業?他很精簡地說:「因為有興趣!」我靜下來等待更多的回應,但沒有了,再問,他仍重複這幾個字。我說:「你回答了等於沒答,大公司為何只因你有興趣而聘用你?再者,你也要多舉一些實例去證明自己對這行業的興趣有多大,有多熱愛,認識有多深。」之後我問了一些關於香港航空業一般現況的問題,他大都回答錯了,可看出他完全不關心社會和時事。我表示有點失望,他竟理直氣壯地說:「我英文好!」對他那像擁有「尚方寶劍」的態度,我一時呆着了。之後提醒他,如果這行業只需英語能力佳的人,何不索性只請英國人、美國人......
世姪的態度可反映香港社會有部分人仍只重視語言的面門工夫,忽略了內涵和能力。但處理問題和管理又怎能單靠一把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