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鄧慶元如數家珍地談着自己收藏的撲克
撲克牌,這一古老的遊戲紙牌,已經有了千百年的歷史,無論中西都有着不同的玩法與文化。而今,撲克牌發展到了今天,人們附加在輕質紙牌上的文化符號愈來愈多,其價值遠遠超越了娛樂消遣所帶給人們的樂趣。愈來愈多的人開始關注撲克牌,收藏撲克牌。■文、攝: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宇軒 實習記者 陳艷
鄧慶元,59歲,退伍軍人。無論從什麼標準衡量,他都是一個地道的撲克迷,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鄧慶元偌大的儲藏室裡,陸陸續續「進駐」了3000多種大大小小超過3萬多副各異的撲克牌,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些,收藏的不僅僅是價值,更是文化,是滿載寓意的人生。」
出生在青島的一個普通家庭的鄧慶元,兒時就很喜歡玩撲克,但當時並沒有收藏的概念,而且作為家裡的老大,原本好玩撲克的熱忱也慢慢被現實沖淡。直到鄧慶元28歲時收到一份特別的禮物,兩盒四副帶有紅樓夢和水滸題材插圖的撲克,這是他第一次見到這種花式撲克,精美的畫質深深吸引着鄧慶元,也喚醒了內心的摯愛,至此開始了長達30多年的撲克收藏之路。
曾一次購買數百副撲克牌回家
來過他儲藏室看過的人,會覺得像博物館。從青島風光到日本動漫,從四大名著到百科知識再到世界名畫、體育明星......古今中外,內容包羅萬象,有些也早已價值不菲。「對我來說,開始了就沒辦法結束,只要看到花式撲克,我就會買回來。」每年,鄧慶元都會遊走各地,與其他藏友交換交流,搜尋一些特式的撲克牌。 「以牌會友吧,我也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最多的一次,鄧慶元從北京撲克館拖着十幾箱幾百副的撲克牌回家,鄧慶元很樂在其中也很享受。
8年輾轉 尋得伊戰通緝令撲克牌
而眾多撲克牌中,一副尚未開封的是鄧慶元最喜歡的,不僅因為它來之不易,也在於它背後標刻了一段深刻的歷史:2003年伊拉克戰爭,美國下達通緝令,印刷的撲克每張上面都印有通緝高官的頭像信息。鄧慶元得知後,嘗試過各種途徑終未如願。直到8年後,垂涎欲得的他才通過北京朋友輾轉獲得一副。在鄧慶元看來,像這樣,每副撲克都是一種文化載體和縮影,都會細心研究、貫通內容。如今,他已退休,也有了更多的時間鑽研,在他的書架上,擺放的是各種有關撲克的書籍。
人生如牌局 發揮角色最重要
談起撲克牌,鄧慶元滔滔不絕,不斷向記者介紹撲克牌之中的天地玄機與人生哲理。「其實撲克的奧妙不僅在此,54張撲克代表一年54個星期天,大王、小王代表着晝夜,花色代表着四季,所有的點數加起來也正好是365......」小小的撲克裡,鄧慶元也悟出許多真諦。「每個人都可以代表其中的一張牌,有人想當大王,有人卻只是小三小四。在牌局中,也不是只有大牌能贏,小角色發揮好一樣可以贏得勝利,只要擺正自己,正確看待別人和自己就好。而牌局也更像一個社會,不能只考慮自己,要有利於整體的發展,傳遞正能量才對。」
文革時期「動物撲克」收藏價值極高
作為資深撲克牌藏友,鄧慶元坦言,近幾年有收藏價值的撲克少了,「目前市面上還是文學藝術類的撲克普遍收藏價值高。」撲克收藏中,他強調講究選材,將自己的愛好融入其中。「你喜歡文學,那就收藏詩詞歌賦,不要貪大求全,量大而雜很難堅持,只有喜歡才能感到快樂。」其次是要看發行廠家,要質量可靠,保證限量發行。「像早期的朱記撲克,中國撲克館等、文革時期的也很具有中國代表性。」「目前,文革時期的花式撲克牌最受推崇,因為『破四舊』的原因,當時有部分撲克牌沒有印國王、王后等圖案,相反以動物來取代,收藏價值極高。」對於目前在香港市面上所流通的收藏撲克牌,鄧慶元表示,其質量與紙牌材質都優於內地,目前香港各類撲克牌收藏活動眾多,建議香港藏友多多留意,可在各類活動中進行交流,獲取目前撲克牌收藏的最新動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