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醉強酒」一詞見於《孟子.離婁上》,原句為「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比喻一些人討厭死亡卻同時樂於做不仁義之事的矛盾心理。
儒家學說以仁義為本,人的順逆、家的盛衰與國的治亂都與之有關。儒家主張行仁義,強調行仁義的基礎在於人的自覺。人必須懂得反身而誠,盡人事以安天命。
孟子認為,違反仁義只會惹來惡果,國君將失天下、諸侯將失城邦、卿大夫將失祠堂,百姓將失身家性命。下引《孟子.離婁上》一文,將詳述箇中關係,原文如下: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孟子•離婁上》(節錄)
模擬試題
1.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 (6分)
a.「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
b. 「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
2. 根據文本,孟子認為國家的興衰存亡取決於甚麼因素? (2分)
3. 文中「是猶惡醉而強酒。」一句用了甚麼寫作手法?試加以析述。 (6分)
參考答案
1a. 一個國家的興盛、衰敗、存在與滅亡,道理亦是如此。
1b. 以禮待人卻得不到別人的回應,便應反省自己的待人是否誠敬。
2. 孟子認為國家的興衰存亡取決於國君是否以仁治理國家。
3. 比喻手法。(2分)孟子以討厭醉倒卻偏偏拚命地喝酒為喻(2分),說明人們既害怕死亡卻又樂於做不仁義之事的矛盾心理。(2分)
語譯
孟子說:「夏商周三代之所以得天下,是由於其有仁德;它們的失天下,是由於違反仁德。一個國家的興盛、衰敗、存在與滅亡,道理亦是如此。天子不仁,就不能夠保有天下;諸侯不仁,就不能夠保住國家;卿大夫不仁,就不能夠保住祠堂;士人和平民百姓不仁,就不能夠保存身家性命。現在的人既害怕死亡卻又樂於做不仁義之事,這就好像既討厭醉倒卻偏偏拚命地喝酒一樣。」■孟子《孟子•離婁上》(節錄)
■謝旭博士
作者簡介:香港中文大學客席講師,教授中國文化與通識課程。考評局資深主考員與閱卷員、專欄作家。哲學博士、文學碩士。PROLOGUE教育總監、中國語文科與通識教育科名師。電郵:Dr.JukTse@gmail.com。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