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化拾穗:家─心靈安頓之所


放大圖片

■簫聲是中國文化的象徵。 網上圖片

中國人重視家。家,不單指一間屋子,也指心靈安頓之所;一個家,可使遊子安歇,倦客知還。當遊子歸來,故園未遷,景物依然,他會感到一陣鉔氶C是故,中國人安土重遷,不輕言搬遷;這種價值觀,古今無異。

《詩經.東山》描寫了一個在外征戰3年的兵士;他在戰事完結後回家,途中,他想念家,云:「伊威(土虱)在室,蠨蛸(蜘蛛)在戶;不可畏也,伊可懷也」(意譯:縱然家零落不堪,仍令人懷念)。另外,他又想像自己回到家門,看到:「有敦瓜苦,烝在栗薪;婦歎於室,灑掃穹窒」(意譯:柴薪上掛茪@堆葫蘆瓜,嘆氣的妻子正在灑掃庭園)。中國人看到這一幕故居如昔、伊人如舊的情景,心中就會繚起一陣對家園的疼惜,這一點,中國人很容易明白。

陶淵明發現 松菊是自己

陶淵明也有相若的經歷,他在誤落塵網中之後,對家的感情深刻了。這份感情,不單來自景物依舊,而是進一步讓他在景物中找到了自己。離家13年,「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固然珍貴;但更有價值的,是他赫然發現猶存的松菊原來就是自己。同理,庭中的景物,「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撫孤松而盤桓」,也是他潛意識的反映。庭柯是茂盛的枝葉,寓的是自然生命;孤松曲高和寡,寓的是不屈氣節。這樣的家,與主人的關係密切,人是家、家也是人,是主人的化身。人住其中,和諧無比,心靈無滯!

簫聲吹千年 呼喚余光中回家

人的心靈進一步追求的,不單是感情的安頓,更是文化的歸宿。余光中在《盲丐》一詩說:「一支簫,吹了一千年」,這簫聲(中國文化的象徵),呼喚茈L回去;可是這個「鞭過歐風、淋過美雨」的盲丐 (作者自己),對簫聲充耳不聞,以為「月是他鄉圓」。直至他經歷「也乞食新大陸,也浪蕩南半球」後,方體驗西方文化不能使人心安頓,於是他順蚋俯n的呼喚回歸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在文學上就是追求唐詩宋詞的美的境界;在哲學上,就是發揚儒家的人文精神,與永恆拔河,在「踉蹌過界離世之前」,盡力做好為人的本份。這是我們文化的根本、固有的家。

暑假之後,有些學生將會出國求學,「在家千日好 出外半朝難」,但願他們在異地,獨立自主,更感受到家和傳統文化的可貴。■圃丁

作者簡介:現職中文教師,大學畢業之後,全程投入教育事業之中,一晃眼30多年。知命之後,回歸中國文化;躬耕校園一隅,推廣儒道,自得其樂。

隔星期三見報

相關新聞
免費幼教未傾掂 逾八成校先加價 (圖)
部分幼稚園學費加幅 (圖)
聖保羅男女附小收生自述限頁數 (圖)
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小收生詳情
中大深圳校 首辦入學禮 (圖)
尤德獎學金月底截止申請
校園放大鏡:真光生畢業 林群聲主禮 (圖)
義工逍遙遊:補習義師助基層生解「跨貧」魔咒
教育專版徵稿啟事
名師應試錦囊:高階哲學:順應自然 不受束縛 (圖)
古文識趣:「惡醉強酒」比喻心理矛盾
戒掉錯別字: (圖)
尖子教路:設題機關有跡可尋
文化拾穗:家─心靈安頓之所 (圖)
What's Up?:又到開學時 家長感壓力 (圖)
吹水同學會:娜姐一首歌Vogue紅極一時 (圖)
英語筆欄:「美人」不信命 求學靠自己 (圖)
中文視野:讀者評論 開放思想
告別爛英文:創業風起 Start-up興起 (圖)
畫意空間:賞月夜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