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彝族姑娘吉各麼你扎在涼山州第二人民醫院實習。
「還有4個多月,實習就要結束了,未來我要當一名快樂的白衣天使。」19歲的彝族姑娘吉各麼你扎,在涼山州第二人民醫院實習已有5個多月,掌握了打針、輸液等護理技能。約4個月後,吉各麼你扎將成為一名正式的護士。她是福慧教育基金會幫助的2,000多名涼山貧困少年兒童的一員。香港百老匯攝影器材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福慧教育基金會副會長李惠貞說,點亮他們的人生,變成一顆顆晶瑩發亮的珍珠,是「福慧人」的追求和夢想,「少年兒童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福慧』的職責,便是把這一顆顆散落『草叢』的『金子』找出來,逐個擦拭乾淨。」
福慧教育基金會於加拿大多倫多註冊,在香港設有分支機構,前期與香港福慧慈善基金會一同在內地開展助學、扶貧工作。2004年,福慧教育基金會開始涉足大涼山助學活動,累計開設56個助學班級,受助學生超過2,500人,累計投入助學金3,386萬元。
女孩獲助學 天空更廣闊
「當地貧窮落後,父母重男輕女思想特別嚴重,女孩最多讀至初中畢業,便要外出打工或嫁人。」吉各麼你扎說,當地許多像她一樣的幸運兒,命運因福慧的資助而改變。
大涼山位於四川省西南端,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當地彝族人多居於海拔3,000米高原上,雖看似群山環抱、風景如畫,但同時是高寒地貧、交通閉塞的地方。他們在這遙不可及的「仙境」裡,飽歷痛苦與艱辛。
父母吸毒亡 孤兒自生自滅
由於臨近「金三角」,毒品容易流入,吸毒人數甚多,許多癮君子感染愛滋病死亡,留下數以千計的孤兒。這些孤兒大多不懂漢語,沒有受教育機會,被迫「自生自滅」。目前,中國貧困縣排名中,最貧困縣包括涼山州一些縣。雖然當地政府已作出較大努力,但要徹底改變這種局面,並不容易。
大涼山彝族少年兒童的不幸遭遇,漸漸進入「福慧」視野。2006年,在愛心人士張俊蘭帶領下,「福慧人」第一次走進大涼山。她在領略高原美景與彝族同胞熱情的同時,看到了流離村野、無依無靠的孤兒。「福慧人」決定為孩子付出,經過10個月的籌備,布拖縣木爾鄉寄宿制「福慧之星希望工程班」當年8月開課。
學校寄宿 培養良好行為習慣
走進喜德縣賀波洛鄉中心校的學生宿舍,環境整潔、空氣清新,被子、鞋子、牙具、臉盆擺放,都朝着同一個方向。六年級學生吉克阿咪洗完臉,整理好毛巾,掛到架子上。疊被子等良好行為習慣,都是她4年級到學校寄宿後逐步養成的。
喜德縣教育局民教股股長莫色依格介紹,當地大部分孩子沒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有學生連最基本的蹲廁所、使用衛生間都不會。為此,喜德縣政府和福慧教育基金會聯手,為孩子添置嶄新的學習生活用品,每個班級配備一名義工,專門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在引導孩子們學習知識的同時,教師不忘加強孩子的行為習慣培養,重點在學習、行為、衛生、內務、安全5方面引導規範學生。
50「福星班」 教識字心理疏導
據了解,福慧教育基金會與當地政府聯手,在涼山州開設50多個「福星班」。福慧教育基金會定期給孩子學習生活補貼,又出資聘請生活管理員,購買生活物資和醫療保險。同時,基金會不定期邀請專家義務為教師進行培訓,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我們所做的,不僅教孤兒識字,更希望打開他們的心扉,露出笑臉。」福慧教育基金會一名義工說。
目前,福慧教育基金會所資助的學生中,近半於未來幾年便初中畢業了。他們當中,可能只有少數學生能跨越高中甚至是大學的門檻。福慧教育基金會正積極醞釀,把餘下的孩子送入職業學校學習,讓他們有一技之長。「我們不能給涼山孤兒天天送魚吃,但致力教他們織網捕魚的技能,希望他們受用一生。」福慧教育基金會會長關保衛說。■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兵 涼山報道
|